南京日报报道(记者 帅勇)记者昨从市殡葬管理处获悉,南京规划的4000多亩公墓用地,现在仅剩下不到2000亩,最多可用10年。市殡葬管理处向市民呼吁:城市公墓用地日趋紧张,市民必须改变传统的墓葬观念。
不久前,家住鼓楼区的陈女士一大早就赶到普觉寺公墓,将丈夫的骨灰下葬。陈女士看着公墓排列得密密麻麻的墓碑,深有感触地说,幸亏及时预订,否则临时找一块墓地,难!
市殡葬管理处提供的资料显示,南京现有经营性公墓10家,目前每年死亡人口3万人左右,大部分市民都有“入土为安”的观念,每年有90%以上遗体火化后葬于公墓。
“南京公墓规划用地一共4000多亩,使用多年之后,目前还剩不到2000亩,今后预计每年消耗一二百亩。照这个趋势,现有公墓用地最多可用10年。”市殡葬管理处处长张军利说,5年前,南京就停止了对各种墓园的建设审批。而根据相关学者预测,在2010年前后,南京人口老龄化将提前到来,死亡人口逐年增加。这就意味着,原本紧缺的公墓土地,到时很可能更加捉襟见肘。
普觉寺公墓总经理刘玉兰说,普觉寺公墓作为南京最大的公墓,超过40%的市民选择在此下葬。“现在我们这里共安葬了9万名市民,但墓穴只有4万多座。”刘玉兰认为,市民选择将两个骨灰盒葬在一个墓穴,很大程度上就证明了公墓资源不足的现状。据介绍,占地300多亩的普觉寺公墓运转17年来,现在只剩下50亩可利用土地。
公墓吃紧是国内大多数城市共同面临的问题。与南京同属长江三角洲中心城市的上海,已对该市6个较大的公墓园进行了小型墓的试点,将原来规定的“单穴面积1.5平方米、双穴面积在3平方米以下”一律缩减为“1平方米”,希望以此缓解公墓用地紧张的问题。
但张军利认为,这并非治本之策。他说,解决公墓土地供应紧张问题,基本的出路主要有两条:一是增加土地有效供给,但在土地资源越来越紧缺的今天,想通过这个途径很不现实。第二就是节约土地,靠缩减公墓占地面积、使用年限以及改革传统葬式来实现。改革传统葬式,是最关键和最可行的。
现在,根据我市相关规定,每个墓穴的面积,核定在1到3平方米之间。考虑到部分华侨等特殊人群的传统、民俗等种种因素,需要增加面积的墓穴,最多也不得超过5平方米。
据介绍,为进一步节省土地,南京现在提倡的草坪葬,每个墓穴占地仅0.7平方米。壁葬、树葬等,更是大大节省了土地资源。草坪葬等新的墓葬方式,因节省土地,被市民亲切地称呼为“小户型”。16年来,南京将骨灰撒入长江的市民,已超过8000位,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公墓的用地紧张。
市民政局副局长李杏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不提倡建公墓。李杏生说,随着生态墓地建设的大力推行,传统的将骨灰下葬公墓只是过渡形式,寄存、撒放、深埋、以树代墓(植树葬)等多种骨灰处理方式,将是越来越多的人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