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载,唐德宗时,宰相陆贽为政清廉,从来不收受任何馈赠。在与地方藩镇官员的交往中更是从不言利,分外之财分毫不取。
陆贽的母亲去世,在3年的丁忧期间,各地藩镇都纷纷赠送厚礼,数量达几百份,可他硬是一份没收。
皇上的话是什么?是圣谕,是谕旨。皇上恩准了的事情,照办就是了,决不会出什么问题的。按照这种常理,陆贽有了皇上御批的“平常薄礼,但收无妨”,就大着胆子收礼吧。即便收“大”了,收多了,有挡箭牌挡着——皇上让的!这可是“受贿有理”的尚方宝剑啊!多好的机会,可是陆贽不但不“遵旨”,还讲出了一番振聋发聩的大道理。要不怎么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呢。这就是陆贽,难得的陆贽。
陆贽的见识可谓深远。事物的演变总是有一个由小到大、从轻到重,起于“微”而至于“巨”的过程。正所谓:“小者大之源,轻者重之端。”有个寓言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一个偷针者和盗牛者一起被游街,偷针者委屈地说:“我只偷了一根针,就把我和盗牛贼一起游街,太不公平了!”盗牛者听了,颇有些不屑:“算了,你不要嚷了,我走到这一步也是从偷针开始的。”它告诉人们,任何事物都是由小变大,由量变到质变的。一个人不可能一夜之间成为腐败分子,之所以走向腐化堕落,多是从细微处起步,从不拘“小节”开始的。
陆贽所言,强调了一个容易被人们忽视的道理,那就是:“微”亦足道。尽管“见微知著”的古训早已有之,“祸福常积于忽微”的教训也从未间断,但像唐德宗那样把拒绝收礼看成“清慎太过”,乃至认为对一般的礼物“收亦无妨”的人还是大有人在。实际上,礼无所谓大小,钱无所谓多少,关键是能不能守住廉洁的思想防线。一旦思想上的防线被打开了缺口,小礼就会变成重贿,小钱就会变成大钱,而送礼送钱者便可乘虚而入,为所欲为……这就是陆贽所说的“利于小者必害于大”的道理。一个官员,如果在小事、小节上过不了关,则很难在大事、大节上过得硬。只有严格要求自己,防微杜渐,注重点滴,才能真正做到为政清廉、奉公守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