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家自2000年以来每年的年人均GDP增长率平均达到3.9%,推动了过去几年发展中国家集中地区的贫困率快速下降。1990年至2004年期间,每天1美元的贫困人口减少了2.6亿多人,另一个关键原因就是中国在这个时期的大规模减贫,东亚的极贫人口比例在2004年降低到了9%。
根据世界银行15日发布的《2007年世界发展指标》(简称WDI)最新估计,本世纪前4年全球贫困率持续下降。每天生活费不足1美元的人口比例在2004年下降至18.4%,据估计约有9.85亿人生活在极度贫困中。作为对照,1990年的极贫人口总数为12.5亿。每天两美元的贫困人口比例也在下降,据估计有26亿人,几乎是发展中国家一半的人口,在2004年依然生活在这个标准之下。
发展中国家自2000年以来每年的年人均GDP增长率平均达到3.9%,推动了过去几年发展中国家集中地区的贫困率快速下降。1990年至2004年期间,每天1美元的贫困人口减少了2.6亿多人,另一个关键原因就是中国在这个时期的大规模减贫,东亚的极贫人口比例在2004年降低到了9%。
在其他发展中国家集中的地区,大部分地区的良好经济表现和贫困发生率降低,抵消了伴随人口增长可能出现的贫困人口人数上升。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2004年有2.98亿人生活在极度贫困中,与1999年的人数基本相同,而在此前的20年贫困人数呈持续增加趋势。
报告发现,在过去10年,减贫速度并非始终或者在各地都与收入增长同步。在有些国家和地区,不平等现象出现恶化,贫困人口未能收获经济扩张的成果,原因是缺少就业机会、教育水平有限或健康状况不佳。
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发展经济学高级副行长弗朗索瓦·布吉尼翁说:“增长对于减贫至关重要,但并非惟一的因素。《世界发展指标》超越增长和贫困率,提出收入如何分配,医疗和教育是否不断改善,并对经营环境进行评估。这些因素都影响到人民的生活质量。”
《2007年世界发展指标》通过统计数据提供了一个详尽的世界图景,包括诸如卫生支出、交通和其他基础设施服务、公共部门管理质量、互联网接通率、改良水资源供应、二氧化碳排放等的信息。
《世界发展指标》考察在过去10年表现非同一般的国家,发现各个地区都有表现出色的国家,许多东欧和前苏联国家人均GDP显著高速增长。但报告也发现,10年前,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最高的国家,平均也是死亡率降低速度最慢的国家。
发展政策局局长阿兰·盖尔伯说:“这些结果令人担忧。低收入国家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比发达国家高15倍这个事实表明,我们仍然任重而道远。”
世界银行发展数据组项目经理埃里克·斯旺森解释说:“今年我们增加了关于政府表现的新数据。治理指标是评估公共制度优点和弱点的工具。有能力的政府和高质量的制度能够促进增长,增加收入,减少贫困。”
世界银行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利用政府表现评估作为分配优惠资金资源的依据。在年度《国别政策与制度评估》(简称CPIA)里,世行员工对四大块国家政策和制度进行评估,包括经济管理、结构政策、社会包容和公平政策、公共部门管理和制度等。
《2007年世界发展指标》列出了76个有资格获得国际开发协会(世界银行对最贫困国家的资助窗口)赠款或信贷的国家最新的《国别政策与制度评估》(CPIA)数据。CPIA指标衡量了一个国家的政策与制度框架在多大程度上支持可持续增长和减贫,继而衡量了对发展援助的有效利用。
在过去25年,在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全国范围的具有代表性的住户调查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采集了评估减贫成效的最佳数据。高级研究员马丁·拉瓦雷和高级统计学家陈少华采用了多达100个国家500多个住户调查的统计数据,刚刚发表了2004年每天1美元和每天两美元贫困线的最新区域贫困估计。此项研究为《世界发展指标》提供了资料。
虽然《世界发展指标》利用覆盖206个国家和地区600多项数据的数据库,但贫困国家仍存在严重的统计数据空缺。发展数据组负责人沙伊达·巴迪耶强调说:“我们正在与各国际合作伙伴和发展中国家一起努力,提高有关发展各方面的统计数据质量和可获性。”(17D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