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都比不上一夜暴富带来的煽动效应。自去年基金演绎翻番神话,投资者最后的理性关口日益沦陷。群体性冲动之下,基金江湖显出畸形怪圈。
怪状一:起早贪黑抢着买
汇添富成长焦点基金发售当日,本地工商银行网点还没开门,就被围得水泄不通。
怪状二:开卖就断货
开门即“断货”、1亿额度半小时售罄。新基金发行,销售速度令人“惊叹”。为何卖得这么快?有关人士透露,一些代销机构在正常销售前,已开始预售。每有新基金发行,本地工商银行网点咨询电话就被打爆。不少市民为比别人抢先一步,纷纷开通网上银行功能。工商银行三八支行有关负责人表示,新基金销售前几天,柜台开户量有时会猛增4~5倍。专家点评:新海天财富管理有限公司资产管理总监周昕认为,这一方面显示基金销售火爆,另一方面表明基金销售渠道日益拓宽。通过“银基通”的网上预约交易,市民可更轻松购得基金。
怪状三:“限量销售”制造稀缺
收藏品市场惯用“限量发行”套路,如今移植到基金市场。新基金重新开闸后,证监会要求基金公司严格执行限量标准,额度通常定在100亿。一下子,新基金成了紧俏资源。买到的人欢呼不止,没买到的人懊丧不已。银行工作人员介绍说,有些投资者为确保买到基金,托关系、找熟人。一些没“门路”又没排上的,不惜在现场闹事。专家点评:上投摩根基金营销总监吴杰说,去年很多号称限量的基金,最后都超标。其实,开放式基金封闭期结束后,申购赎回皆自由,限量?哪里谈得上。
怪状四:不爱打折爱买贵
开放式基金领略无限风光时,封闭式基金却备受冷落。因投资热情不高,成交量寥寥可数。目前市场上交易的封闭式基金,市价平均打8折,基金景福等甚至一度打5折。很多净值1元左右的封闭式基金,仅七八角钱成交。专家点评:长江期货分析师黄俊飞说,打8折的封闭式基金若转成开放式基金(封转开),持有人按净值赎回,理论上可稳赚20%。今年六七月间,十几只封闭式基金集体到期,这将是个不错的投资机会。但“封转开”并非毫无风险。封闭式基金多为股票基金,一旦股市大盘跌幅超过封闭式基金折价,投资者便面临亏损。
怪状五:贷款买基金等着赚“差价”
“一年的利息,一周就能赚回。”李先生年初将一套价值40万元住房抵押给银行,以“创业贷款”名义申请贷款20万元,几经周转将这笔钱投入股票基金。目前收益已达20%。在李先生眼中,基金和银行储蓄一样,是有固定收益的。他算盘打得很好:贷款利率6%,基金年收益率参照去年100%平均值,净赚94%“差价”。专家点评:上投摩根基金营销总监徐红光表示,“加息了,基金利息是否也涨了?”三月以来,此类客户问询不断。这部分人完全缺乏风险意识。他们的存在,对市场来说就是一种风险。
怪状六:追涨杀跌频繁“炒基”
股指一跌,王先生就急着把基金卖出去,心里暗喜:幸好出手快。几个月以来,他不停地在1.2元买进,1.3元卖出;再1.4元买入,1.5元卖出,频繁炒短线,让投资成本不断提高。上投摩根基金公司做了一项统计,去年,上投摩根基金最高收益率达179%。但仅有20%投资者吃上这顿大餐。多数人捂不住,与高收益无缘。专家点评:徐红光表示,基金适合长期投资不宜频繁买卖。“这是遇到大牛市,如果市场振荡,频繁炒作可能亏损不少。”因为大盘短期涨跌根本不可判断,想要低买高卖赚每个波段钱,那是神仙干的事。
怪状七:基金也搞“中签率”
“中签率”原本是股市概念,近来却被引入基金销售。上周,上投摩根内需动力发行,“中签率”仅10%,也就是投10万元,只能买到1万元基金。三月下旬开始,包括汇丰晋信动态策略基金、招商核心价值基金在内多家基金公司,发行模式均从“先到先得”修改为“按比例配售”。专家点评:招商银行武汉分行零售银行部负责人表示,基金发行按比例配售后,市民不用再起早贪黑,只要在发售期内买入,都能买到。但能买多少,可由不得你了。
怪状八:新手开大车
作为国内首家中意合资基金,中欧基金旗下首只基金产品中欧新趋势首发规模即达68.75亿。一些闻所未闻的新基金公司,首发规模甚至百亿。而品牌基金公司上投摩根,旗下中国优势基金、阿尔法基金3月份规模分别23.7亿份、21亿份。新公司规模远超部分品牌基金规模。专家点评:兴业基金有关人士认为,基金发行规模必须和基金公司管理能力相匹配,“一味求量,可能盘子大了方向难掌”。怪状九:孩子也想博一把高中生小艾今年17岁,小小年纪就很有理财头脑。今年春节她收到5000元压岁钱。按往常惯例,她会将钱存银行,作为大学期间的教育储备。但今年不一样,小艾说,去年基金收益可观,不少同学家长买基金使资产翻倍,所以她准备把这笔压岁钱投资基金。专家点评:兴业银行武汉分行零售银行部负责人表示,早在年初新基金发行时,就有不少十六七岁的孩子拿着刚办的身份证前来开户。“青少年易接受新鲜事物,但未必了解投资风险。”为此该行出台新规:未成年人通过该行买基金,必须由监护人代为购买,或监护人在场签字确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