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国内很多都市媒体都不约而同地刊登了一则消息:某集团下属的洗浴中心招聘现场吸引了近百名大学生。据该企业负责人介绍,此次招聘的不管是管理岗位还是基层工作,都要从搓澡、捏脚等基层服务岗位做起。说这是个多赢的招聘,是因为其确实起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
大学生找到了一个接近自己目标的实践机会,读者从新闻中得到了愉悦。但这个招聘会为何要选择在洗浴中心里进行?如果不这样,还能引起众多媒体的莫名兴奋吗?想走进洗浴中心的大学生究竟有多少?招聘方“无意中”透露:他们已经收到5000多名大学生的应聘材料,其中四成左右即2000名大学生应聘搓澡工职位。那就说明有3000名大学生还应聘了其他职位。至于这个“四成”也值得怀疑,因为在招聘条件中,搓澡工1小时工资补助为58元,经理助理每小时补助只有1元。很难说应聘搓澡工、捏脚工的大学生,不是受了某种诱惑与暗示。但最后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偏偏是少数里的少数。因此当企业方放话“不是为了炒作”,已经很难让人信服。查看该集团的详细资料,我们会发现这是一个以“商务酒店、餐饮连锁、休闲娱乐连锁为一体的大型集团企业”。那就意味着除了洗浴中心,该企业其实还有很多能让大学生锻炼的方式。笔者以为,想锻炼大学生的体魄,可以让他们去扛水桶;想磨练其意志,可以选择让其站大堂;如果还想戒掉其浮躁之气,那不妨让他们去刷厕所。这都可以与企业服务接轨,真没有必要一定将洗浴中心当作实习课堂。其实搓澡工、捏脚工和刷厕工等工种,都与人们常规思维中大学生的身份有着极大落差。但炒作的妙处,就在于能借助某种手段冲击人们固有的思维模式。所以,当洗浴业因时常在一些新闻里与“涉嫌、查禁”等敏感字眼发生联系,引起人们无限遐想时,那选择让大学生到这些场所进行实践、锻炼,也就同样能拨动人们头脑中那根“遐想”的神经了。而这,未尝不是该新闻引起媒体莫名兴奋的原因吧!对大学生在这次招聘中表现出的单纯和勇敢我们非常欣赏。只是希望一些企业在今后的自我宣传中,不要拿大学生就业做噱头,更不要把他们搁到一个尴尬境地。(北京娱乐信报赵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