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BOT大豆的长期历史图,我们很容易发现,在4-6月和9-11月间会出现两个明显的波峰窗口,当大豆价格位于历史的高价区时更是如此。自1977年至今的30年间当中,CBOT大豆价格曾出现过六次高峰,分别出现在1977年、1980年、1983年、1988年、1997年和2004年,这几次的暴涨均推动CBOT大豆的价格冲高至1000美分/蒲式耳左右。
这样的价格波动模式的形成,与北半球大豆的生产是密切相关的。4-6月是北半球大豆的种植期,此时市场主要关注当年大豆的种植面积,而一旦种植面积被确定,那么炒作热情即告衰退。而9-11月出现的价格高峰与大豆收获的产量水平相关联,一旦产量被确定,那么受收获压力的影响,价格自高位回落。
两次高点互相牵制
从今年的情况来看,目前大豆正位于第一个重要的时间窗口之中,此时对价格影响最大的因素自然是今年大豆的种植面积。从CBOT的价格上看,远期月份已经上冲到了840美分/蒲式耳。在过去的30年当中,美豆价格基本围绕500-900美分/蒲式耳波动,中轴为700美分/蒲式耳。目前价格确实位于CBOT大豆价格波动区域的上档位置,价格位于高位,而且正处在敏感的时间窗口上。同时,这几年南美大豆的增产作用也逐渐在大豆价格表现中呈现。那么,CBOT大豆是否已经见顶,并从此走熊了呢?
仔细观察CBOT大豆的图形,我们发现如下规律:在一个相对正常的年份中,4-6月或者9-11月的高点会在未来一到两个产季当中对价格产生压制作用。同时,这两个时期的高峰会相互抑制,即如果4-6月间出现高峰,那么在本年度9-11月间就难以再次形成明显的高峰。反之也是如此。道理很简单,如果当年大豆种植面积增加,人们对未来大豆供应的保证就有了信心,这会减少人们对减产的担心。同理,如果当年大豆收成很不错,期初库存很高,那么对于来年的供应的担忧也会小一些。
然而,所有具备杀伤力的行情均来自于预期之外的小概率事件。1988年和2004年两次升越1000美分/蒲式耳的超级上涨行情均属于此,即4-6月的高点和9-11月高点形成了连续的叠加。换句话说,当年的大豆生产不但种植面积减少,而且在生长过程中遇到了自然灾害,出现了减产。
自我调节机制被打破
往年之所以两个时间窗口的高峰会相互抑制,是价格对种植结构自然调整的结果。这种调整模式是,先是一个价格的高峰唤醒了大豆的产能,产能的增加需要一到两年的时间去消化,当结转库存下降到一定的水平时,然后是再一次的价格高峰来激发产能。但今年的情况与往年大不相同。
首先不同的是,大豆种植面积的减少虽然从表面上看是比价偏低造成的结果,但从本质上说是旺盛的玉米需求强行“征用”了大豆的种植面积。换句话说,自去年9月开始的此一轮大豆的上涨乃是因大豆供需基本面之外的因素所导致。按照往年的规律,如此迅速的上涨应该引发大豆种植面积的增加,从而平衡大豆自身的平衡关系。因为只有这样,才会抑制9-11月的价格高峰的出现,但现在的情形则正好相反。
其次,虽然目前我们无法判断今年下半年的天气,但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对于今年大豆关键生长期天气的炒作一定会如火如荼。因为,4-6月的高点并没有“滋生”出太多的大豆种植面积,那么对于下产季对供应的担忧将接踵而至。虽然前景无限,但4-6月高峰之后的价格回落速度将十分迅速。1988年和2004年春季高点之后的回落幅度和速度足可使那些即使是保守的投资者也清仓出局,因为春季的高点已经使得价格上升到一定的水平。没有回调,就没有秋季高点的涨升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