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布·辛拜勒神庙——古代埃及建筑艺术的巅峰之作。48年前,阿斯旺水坝的修建,直接威胁到神庙的存亡。为了拯救神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各国发出呼吁,发起了一场国际救援行动,留下了一段共同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佳话,并促成1972年《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诞生。
从埃及最南端的城市阿斯旺向西南方向行约280公里,是一处荒僻的赭黄色高地。下坡后左拐,冷不丁地,依山并排而坐的4尊巨型法老雕像闯入眼帘(见左图,黄培昭摄)。
庞大的雕像气势凛然,撼人心魄,我不由得发出“啊”的感叹!这里,便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阿布·辛拜勒神庙。
阿布·辛拜勒神庙位于努比亚地区,黄沙漫漫,戈壁连天,驱车不到半小时就是苏丹地界。3000多年前,埃及历史上最伟大的国王拉美西斯二世之所以要在这里修建神庙,是因为当时的苏丹库施国虽然已臣服于埃及,但仍时常犯乱。为了显示埃及的国威、法老神圣和至高无上的权力,拉美西斯二世决定将自己的形象永远定格在不可侵犯的南疆边陲。
拉美西斯二世统治埃及长达67年,一生为自己修了不少神庙,但阿布·辛拜勒神庙是其中登峰造极之作,用了20年时间方才完成,地位仅次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
整座神庙高约33米,宽37米,深约61米,坐西朝东,面对波光涟漪、水势浩荡的纳赛尔湖,气势恢宏,不同凡响。神庙前4尊巨大的拉美西斯二世雕像,全部凿刻在尼罗河西岸的一座玫瑰色砂岩峭壁上。雕像之大,仅放在膝盖上的手就比一人还高,嘴宽0.97米,两耳之间相隔3.9米。从左边数,第二尊雕像膝关节以上直到头部都被损坏,拉美西斯二世的头像和王冠也掉落下来,摆放在雕像前的地上,仅这头像和王冠,就有1人多高,重达几十吨。其它3尊雕像都保存完好,而且身体各部分比例匀称,栩栩如生。
神庙内有3个大厅,满墙皆是壁画,描绘着拉美西斯二世戎马征战和君临天下的雄姿。外间厅最大,中间厅分两排矗立着8尊神化了的拉美西斯二世像。穿过61米长的甬道,来到最里面的小厅,幽暗之中有4尊坐像,依次是普塔神、阿蒙神、拉美西斯二世和霍拉赫蒂神。
阿布·辛拜勒最为神奇之处是它的阳光奇观——“神光”。3000多年来,每年的2月21日和10月21日,即拉美西斯二世的生日和登基日,从东边沙漠中冉冉升起的太阳,第一缕阳光总会透过神庙的门洞,穿透长长的甬道,照亮最里间小厅的神龛。柔和的光线依次照在阿蒙神、拉美西斯二世和霍拉赫蒂神的脸上。整个过程不长不短,总是持续20分钟。普塔神由于掌管黑暗,光亮总是与它擦身而过。这种令人匪夷所思的日照奇观,被埃及人称为“神光”。显然,这“神光”是古埃及神庙设计者和工匠们精确地掌握和运用天文学、星相学、地理学、数学和建筑学等多门学科的结果,是他们聪明智慧的结晶。
然而,这处世界建筑和雕刻宝库中的珍品,却曾险些被淹没于水中。1959年,埃及为根除尼罗河水患和满足供电需要,决定在阿斯旺修建一座大水库。建成后,阿布·辛拜勒神庙将被升高几十米的水位所吞噬。
埃及向国际社会发出拯救神庙的呼吁,引起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高度重视,于是,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拯救人类共同文明遗迹的“阿布·辛拜勒活动”。这项活动得到了50多个国家的大力支持,共筹集了8000万美元的搬迁款项,来自德国、法国、意大利、瑞典等国的近50个考古团体和众多的专家、工程师云集埃及,最后瑞典专家的切割重组方案被采纳。
1962年,搬迁工程正式开始,专家们经过精密测算,小心翼翼地把神庙切割成1700多块,最小的石块有10多吨,最大的重达32吨。然后将石块搬迁到比原址高出65米、距离河岸180米的沙石悬崖上,并用一座内部镶嵌了钢筋混凝土的假山牢牢固定。最后,工程师们像做拼图游戏和搭积木那样,将这些化整为零的石块重新拼接起来。经过4年多的精心努力,神庙终于搬迁成功并活生生的复原。
科学家们为了保住奇迹般的“神光”,绞尽脑汁,运用各种现代科学技术,经过精密计算,还旋转了神庙的朝向角度,终于没有让这举世无双的阳光奇观消失。太阳光线依然能每年两次照耀神庙内室,依次拂过三尊雕像的面部。遗憾的是,时间上出现了推后一天的误差,即分别成了2月22日和10月22日。
无论如何,神庙保住了,拉美西斯二世雕像重放异彩,“神光”依然闪烁。复原神庙的当年,即1965年,一个有关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国际会议在美国华盛顿举行,会议决定为此成立一个“世界遗产基金”。1972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法国首都巴黎举行大会,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强调极其珍贵、不可再生、不可复制的世界文化遗产属于全人类,是整个人类文明历史的精华,在受到威胁和破坏之前,必须把它们保护起来。成功拯救阿布·辛拜勒神庙给人以启示,世界遗产无疑需要保护,但如何解决经济发展与遗产保护之间的矛盾呢?看来,如果有足够的保护意识,措施得当,加之借助当代的高科技手段,我们完全可以实现与古文化的“共存”,做到经济发展与遗产保护之间的和谐相处。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成功迁址和再生,已成为人类拯救文明遗产的经典之作而被载入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