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会场上来自美国、法国、意大利、韩国、印度、日本、土耳其、埃及、西班牙的不同口音,恍然置身于地球村;看我周遭那些儒雅的面孔,冷不丁就和北大哲学泰斗汤一介、乐黛云夫妇,美国夏威夷大学成中英教授等擦肩而过;厚厚的论文集当中,《当代中国文化的内在冲突与出路》(复旦俞吾金教授)、《文化的冲突与文明的对话》(德国科隆大学黄凤祝教授)、《论基于对话普遍主义的“天下”观念》(上海社科院童世骏研究员)……密集的信息大餐足够一名博士后消化一阵子的。
刚刚过完80岁生日的汤一介教授一点儿都看不出实际年龄(见图右),他作了《关于儒学复兴的思考》的主题演讲。汤一介说,复兴儒学必须要有“问题意识”,当前我们的社会遇到了什么问题,全人类遇到了什么问题,这是复兴儒学要首先考虑的问题。当前人类社会需要解决,甚至今后还要长期解决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社会)”、“人自我身心”这三大问题。
汤一介说,我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中包含着“和谐社会”的理想,以及可以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的大量思想资源。但是孔子的儒家思想并不能全盘解决当今人类社会存在的诸多复杂问题,它只能给我们提供思考的路子和有价值的理念,启发我们用儒学的思维方式和人生智慧,为建设和谐的人类社会作出它可能作出的贡献。
在会议茶歇,我们采访了汤教授的夫人、北大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乐黛云女士。虽然长达3天的会议刚开了个头,但乐教授已经找到了此次会议的亮点:“今天基本上研究各个宗教教义的学者都到了,把宗教文化置于跨文化交流的背景下,这是此次论坛的特色。浙江大学基督教与跨文化研究中心是教育部定点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之一,形成了别人无可替代的学术优势。我嫌给我15分钟发言的时间太短了!不过,我们可以私下交流碰撞。”
昨天的会议现场来了不少理工科学生旁听,乐黛云教授很高兴,她说,理工科学生尤其需要增强人文素养,因为科学技术如果不正确应用,就会成为一种被误导的工具,科学工作者身心和谐很重要,特别优秀的人才更要注重心灵世界的丰盈。
今天的头脑风暴继续在浙大盘旋!
本报见习记者 袁春宇 本报记者 徐澜/文本报通讯员 卢绍庆/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