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浑诗一首柳江南书遍观中国书家,尤其是历史上的大家,王羲之、颜真卿、苏轼、岳飞、史可法都曾与行伍有关,他们除了爱国之外,骨子里都有一种英雄情结。特别是他们中的有些人,在自己不能亲赴前线杀敌报国之时,往往以笔作刀枪,于方寸间抒发英雄主义情怀,激励当代,启迪后人。和平时期的军队每一位书家,也有义务和责任用手中之笔弘扬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回想起来,我与书法结缘与我的军旅生活息息相关。
新兵连里,因为字写得不错,黑板报成了我一显身手的地方。下连当兵,一手“漂亮”的字,也是我被选为连队文书的“硬件”之一。由此,我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真正步入书法世界,我才领悟到:作为一门有着悠久传统和辉煌成就的国粹艺术,若不沉下心来广识勤练,是很难登堂入室的。基于此,我找来各种名家碑帖,利用业余时间静心临摹体会,同时拜著名书法家桑作楷等先生为师,争取一切机会参观书展、博物馆、纪念馆等处的名家作品,努力开阔自己的眼界,提高对书法艺术的认知和理解。
1988年夏,我有幸在林散之老先生的书斋目睹了林老的创作过程,使我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因为不少技艺上的问题,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凭自学或求教于书本是难以解决甚至无法解决的。林老的治学之道对我的启发很大,他生前经常告诫后辈书者:“字就是病,每个人都是医生。一身病的字,只有等各类医生诊断医治后,才能痊愈,才能挂起来示人。”桑作楷老师也曾一再告诫我:不要过早去追求所谓的风格,真正的书家应当是吃透传统,在传统的基础上走出自己的书艺道路。
学书早期我对心境与境界领悟不高,而过多地注意笔法和章法技巧。这几年,忽然感到心境和境界的重要,因为它关乎一个书家的创造起点和对待艺术的态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书家来说尤为重要。这些年,我先后去过西安碑林、龙门石窟、云岗石窟等地方,在追寻历史古迹、遍观古碑书风中,对传统书法艺术精神,特别是对魏碑和汉隶的理解,有了深刻的心得和体会。文学创作有“功夫在诗外”之说,书法创作亦如此,汲取相关艺术的营养对书法创作至关重要。我从舞蹈演员的肢体语言中,感受到流畅的节奏和诗意的激情;从运动员的球艺和力度中,体会到深厚的功夫和震撼的张力;而绘画中那些优美的线条和迷人的色彩,更使我联想到书法的律动和节奏。这些姊妹艺术的互通互融,对我的书法创作帮助极大。从学习书法到独立创作,细算起来已有20余载。著名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言恭达老师称赞我的书法“起点高、清新典雅,有林老的风味”;桑作楷老师也说我的书法作品“平静雅致,有文人风韵和明显的传承精神”。我当然清楚地知道这只是老师们的褒奖,也当是我在书法本体上不断创新进步、找寻自我的追求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