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警长弗林彻姆宣布,16日校园枪击案的凶手是该校英语系四年级一名23岁的韩国男学生赵承辉(音译)。 |
本报华盛顿4月17日专电 (驻华盛顿记者牛震)连续2次行凶,33人死亡,15人受伤,16日发生在美国弗吉尼亚工学院的美国历史上最血腥枪击案打破了风景优美的黑堡小镇的安宁,也震惊了全世界。
美国总统致辞,国会议员默哀,弗州进入紧急状态,全州降下半旗。美国媒体的报道更是不遗余力,“大屠杀”一词不绝于口,仿佛又发生了一次“9·11”。然而,对于这场不幸事件,人们至少存在三个疑团。
铁链锁住大门向师生扫射--凶手为何如此残忍
与以往的枪击事件不同,这起事件中最离奇的部分是凶手何以在第一次作案2个多小时后,且警方已经介入的情况下,若无其事地走入第二现场,制造更大的屠杀。
根据警方发布的信息,发生在学生宿舍的枪击,造成2死7伤,其中死者为一男一女。而随后发生在工程系大楼里的暴行更加骇人听闻,枪手将大门用铁链锁住,向教室里的师生扫射,甚至让受害者排成队伍,大开杀戒,顷刻之间30人殒命。
“这是丧尽天良的有蓄谋的大屠杀,让每一个弗吉尼亚人、每一个美国人感到心寒。”正在日本访问的弗吉尼亚州州长凯恩发表声明称。心理学家指出,凶手向那么多无辜的人开枪,说明他的心理已经极度扭曲,存在严重的精神病状。
电邮2个多小时后才发出--校方有没有责任
再次将焦点转向两次枪击前后间隔的2个半小时,校方在整起事件中的表现颇有争议。据警方透露,第一次枪击发生在上午7点15分左右,校警接到报案后很快采取措施,并通告校方。接着,校领导召开会议讨论应对措施。令人疑惑的是,会议是在上午8点25分左右召开,事发已经1个小时,而经过1个多小时的讨论后,学校才决定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向全校学生发出警告。第一封电子邮件的时间在9点26分,距离第二次枪击的时间9点45分只提前了20多分钟。
校方为什么不在获悉第一起枪击案后马上向全体师生发出警报?第二次枪击案是否可以避免、或者最大程度地减少伤亡,成为媒体和一些受害者亲属质疑的焦点。弗吉尼亚工学院院长斯蒂格的解释是,根据当时掌握的信息,学校和警方判断第一起案件是孤立的事件,且嫌犯已经逃离校园,并没有预计到会发生第二次袭击。斯蒂格称,枪击案发生时,校园里大约有9000名师生,校方不希望惊动那么多人,影响教学进程。
然而,舆论对于该校的安全防范机制和紧急应对举措颇有异议。校园安全问题专家拜斯表示,不论出于什么考虑,在发生第一起命案后,校方都应该立即向学生发出有效的警告,特别是在嫌犯去向不明的情况下。学校完全有更多的途径发布公告,而不是仅通过电子邮件系统,因为许多学生当时根本没有时间上网或看手机短信。“事实上,第二幕悲剧根本不应该发生。”此外,一些专家抱怨,直到当晚8点左右,受害者的姓名仍未公布,而校长本人甚至还“没有来得及”与遇害者家属见面,都暴露了校方在处理善后问题上的不力。
使用两把大杀伤力手枪--都是枪支泛滥惹的祸
客观地说,美国的校园暴力并不稀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枪击案一度达到高峰,平均每月一起。近年来,此类恶性案件又有抬头之势。远的不说,1999年4月科罗拉多州发生的科伦拜校园枪杀事件,2名少年打死12名学生及一位老师之后,开枪自杀。去年10月,一名32岁的男子在宾夕法尼亚州的一所阿米什人学校绑架并枪杀五名女学生后自尽。这些血淋淋的案例都在提醒人们,枪支的危害性不可估量。
据联邦执法部门透露,这次校园枪击案的凶手使用了2把手枪,分别是9毫米和点22口径的手枪,威力强大,以至于凶手最后朝头部开枪自尽时,打得血肉模糊,难以辨认。另据目击者称,凶手身上绑满了子弹,可以从容的补充弹药,持续射击。人们不禁要问,凶手是从哪里得到这些大杀伤力武器,又是如何带进校园的?反对枪支的团体指出,在美国管理混乱的枪支市场上,购买这样的武器并不困难。他们认为,枪支泛滥是导致校园暴力升级的根源,因此有必要对枪支数量加以严格约束甚至禁止出售。
然而,反对禁枪的势力却不这么看。他们坚称,合法持枪是自己的权利,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安全,开枪杀人的责任在于罪犯本人而非枪支。持枪论者背后有军火商的支撑,实力强大,他们在国会的立法过程中常常占据上风,使禁枪运动步履艰难。不过,最近一段时间,由于枪击事件频发,限制枪支的运动再次高涨,大约有23个州政府表示支持加强枪支管理的立法。这一次空前惨烈的枪击事件能否催生新的法案,值得期待。
也许是上天为之动容,惨案发生的时候,工学院的上空天色阴暗,飘着小雪,早逝的生命让人怜悯。美国人更关心的是,到底什么样的学校才是安全的?科罗拉多的一些学校开始部署全副武装的警察对校园实行24小时巡逻。可是,面对荷枪实弹的警察,师生们感到很不自在,甚至更加恐慌。校园原本是安全和神圣的地方,难道要沦为重重戒备的“堡垒”?看来,要杜绝校园暴力,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