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中国境内的豪华车市场热闹非凡,加入战团的厂商越来越多,但在另一面,跨国汽车巨头也丝毫不放松抢占小型车市场。真可谓豪华车还未唱罢,小型车又开始登场。
注重小型车,一直是日系车的传统。去年北京车展上,日本大发宣布将在2007年正式进入中国,今年年初大发就开始在全国开展7城巡回展示,并宣布今年年中将向市场投放第一款个性多用途车D-01,据透露该车有2排坐席可乘5人的1.3升和3排坐席可乘7人的1.5升两种车型供消费者选择。
德国车也一样,今年年初,大众公司新任首席执行官温特科恩上任后不久就提出,大众要设计开发新款小型轿车。据他透露,这款面向全球市场的经济型、日常型小轿车外观很有吸引力,而且价格低廉。他同时补充说,这款车与戴-克旗下的微型轿车Smart不同,它拥有“可以容纳4个人及行李的空间”。今年2月28日,在奥迪全球媒体年会上,奥迪集团董事会主席施泰德也宣布,奥迪将推出紧凑型、节油型的小车A1。
同时据了解,国内2007年上市的小排量车型将多达20辆,除已经上市的长安铃木天语和东风悦达起亚RIO外,还包括北京现代两厢伊兰特、南京菲亚特多宝、奇瑞A1、天津一汽新威姿、长安福特马自达2、长城精灵、长安福特新嘉年华、上海大众新高尔、东风日产note、东风悦达起亚两厢赛拉图等。
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国内1.0升至1.6升小排量车的市场份额已达53%以上,成为细分市场中份额最大的车型,轿车市场结构进一步向节能型转变。其中自主品牌小排量轿车在2006年尤其战果累累,市场份额迅速扩大。夏利销量达到16.18万辆,占全国轿车销售总量的4.23%。奇瑞旗下的QQ和旗云,2006年分别销售13.2万辆和10.13万辆,市场份额分别达到3.45%和2.64%。吉利、比亚迪也有不俗的表现,2006年分别销售7.1万辆和6.1万辆,比亚迪仅凭F3一款车型,就为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增加了1.56%的贡献。
毋庸置疑,小排量车登堂入室的时代已经悄然来临。小排量车正以其全新的时尚造型、卓有成效的环保节能和性价比优势颠覆着人们的“大排量”情结。
在欧美、日本等成熟的汽车市场上,小排量车一直是节油、环保的代名词。欧洲市场目前在售的汽车中,小排量车占了35%。在日本,只有微型车才能真正受到特别的税收优待,至今日本微型车保有量已经超过2000万辆。在我国,去年由于国家取消了对小排量汽车在行驶路线等方面的限制,并实行鼓励小排量汽车发展的汽车消费税率,极大地推动了小排量汽车的发展。与此同时,消费观念的转变、油价上涨、80后人群购买能力的提高、消费信贷体系的完善等,都使小排量车在车市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由于小排量车在市场上日渐走俏,小车市场必然加剧竞争。这一市场以往一向由本土品牌占据优势,但现在由于跨国企业的竞相加入,本土企业已无法再睡安稳觉了。与国外同行相比,本土企业生产的小型车在技术、性能上的差距尤为明显。国内小排量车以前之所以在许多城市被禁行,就是因为大多存在噪音大、提速慢、不环保和不美观等问题。经过多年努力,本土品牌的小排量车虽然已大有改进,大多外观时尚、个性十足,但从汽车的心脏部位发动机来说,我们的平台技术还是差了很多。比如涡轮增压技术可以把发动机性能提高20%至30%,欧洲45%的小型车都使用这项技术,而在中国市场上,则只有中档车才使用这项技术。还有冲压设备、模具等方面,本土企业的水平都还不够。因而如何把小车造精,便成为本土企业发展小排量车不可回避的一个课题。虽然本土品牌小车以低价入市,一定程度上能满足这个细分市场的需求,但当消费者为车上出现的众多小毛病而苦恼的时候,他们会算一本账,发现因此而付出的服务成本、时间成本、经济成本加起来数目不小,总体成本并不比价格贵的合资品牌产品更经济。同时随着合资品牌的产品价格大幅下调,对本土品牌将造成更多的威胁。
除了提高技术和质量水平之外,本土品牌还应通过强化营销系统来索取市场券胜。无数的事实都在证明,谁的营销系统匹配强、体系完整,谁的竞争力就强。面对变化莫测的竞争环境,本土品牌在营销上实现创新的与时俱进,是获取成功的一条必由之路。
营销战略中系统的差异化也是至关重要的,大多数本土品牌选择“农村包围城市”路线便是一种避强击弱的战略差异化,证明极有成效。选择外资品牌薄弱但未来增量空间非常大的农村做为主战场,将品牌化的产品大众化、系列化,这种市场布局决非外资品牌短期内能轻易改变。同时,本土品牌更了解中国市场的需求,更擅于实效的本土战术,从产品定位定价到渠道联盟变革到终端特色攻略,从产品系列覆盖化到人海战术抢夺市场等特色促销,将外资品牌经营的科学化与本土品牌经营的艺术化进行融合创新,这种成熟战术所体现出的差异性、实效性,就是中国特色营销优势对抗外资品牌的一大武器。2007年注定是豪华车市场竞争更加惨烈的一年,这将是一场群雄逐鹿的争霸赛,而小型车市场又何尝不是呢?面对小型车市场德系车、美系车、意系车、法系车、日系车、韩系车纷至沓来,本土品牌还需不断磨练技艺,才能在炮火中重生。(郑瑰丽)(来源:新闻晨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