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吃力地扶起明代火铳。 陈耿 摄
海口晚报网4月18日讯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老史志工作者谢晋颀,去年在黎母山地区发现的一尊古代铁制火铳,前天经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鉴定为明代文物,至今已有400余年历史。
记者今天下午在琼中县城见到了这一铁锈斑斑的火铳,虽然经历了几个世纪的沧桑,但其外形模样还很分明。经过测量,该火铳长59厘米,外径11厘米,内径9厘米,重73斤。
据谢晋颀介绍,2005年12月6日本报“海之南”专版发表的《水会所城:一座被遗忘的城池》,引起了他的强烈兴趣,直觉告诉他:这座明代的古城遗址一定还有一些尚未发现的文物遗存。
去年4月,经过深入调查,谢晋颀在黎母山镇水上市村(古城遗址的所在地)了解到村民钟耀群家,收藏了一尊古代的火铳炮,但他一直不愿对外公开此事。
钟耀群告诉谢晋颀,他是1982年在“水会所城”的“东安门”内侧发现火铳的,知道那是宝贵的东西,因此珍藏家中,轻易不会示人。钟曾经是谢的学生,在老师的极力动员下,钟耀群终于同意让谢晋颀将火铳带走,以便请专家评价和鉴定。
但由于种种客观因素,火铳直到今年4月15日才被送到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接受鉴定。该所资深专家郝思德研究员在进行认真的研究后称,作为兵器,火铳主要存在于元代和明代,清代已被大炮所替代;明代中后期官府与黎族百姓的战事连连,因此可以确定火铳为明政府军方的遗物。
今天下午,记者在琼中遇到了前来参加“黎族文化高峰论坛”的郝思德先生,他告诉记者:“火铳的发现以实物证实了明代水会所城具体的存在地点,因为文物发现与文献记载的吻合是最有说服力的。”
史料显示: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黎族首领马矢在黎母山一带,发动大规模起义,得到定安、临高、儋州、崖州等地黎族的响应,声势极其浩大,朝廷闻知后,派重兵镇压,当年剿灭义军;次年,官府在马矢举事的地方修筑“水会所城”,并设立社学和集市。明代吏部尚书、定安才子王弘诲在《水会平黎善后碑记》里,曾写到“军士用皮牌拥卫,各以三眼铳火箭乱射……大破之……”看来,谢晋颀发现的火铳也许就是王弘诲提到的“三眼铳火箭”。(陈耿黎大辉)(来源:海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