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赵志疆的“世界一流大学排行榜:别总打着国字号大旗唬人”一文,对“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的机构提出质疑,似乎看待大学排行榜就只要看评价机构的牌子大小就行了。其实,评价机构的牌子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大学评价的理念、方法、指标、结果以及由此得到的启示和值得借鉴的东西。
| |
作为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我们从来不认为自己的机构是“国字号”,更谈不上“打着国字号大旗唬人”。事实上,我们在发表论文等很多场合都是标注它的全称,大家都知道“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是武汉大学的实体性学术研究机构;虽然有时媒体在标题中省略了“武汉大学”几个字,但有的在正文中也作了说明。而且,我们有公开的网站,公开的通讯信息以及许许多多的公共网站、报纸和期刊杂志的报道,到处都可以查到我们的信息和情况,不必“遮遮掩掩”。在与媒体合作研发并发表“中国高校科研竞争力排行榜”或第一次公布某项评价报告时,都对“为什么要做”、“怎样做的”、“做得怎么样”的问题予以详细说明,包括原始数据来源、指标、权重、得分、排名等信息都予以公布,被认为是信息公开、最不“遮掩”的评估机构。
中心的学科带头人邱均平教授是“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博士生导师,指导和培养“高等教育评价与国际比较”的博士生,也是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专家之一。大学评价课题组的主要成员,大多都长期在高等院校工作或者从事相关理论、方法和实践的研究工作或管理工作,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状况是比较了解的。机构的合法性、评价资格和能力毋庸置疑。
在大学评价中,我们特别注意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数量是基础,质量是目标。没有数量就不可能有质量,有数量又必须讲求质量。我们这次“世界一流大学科研竞争力评价”选用的主要数据来源之一是美国《基本科学指标》(ESI),它正是反映论文质量水平和学术影响的重要工具。并且,ESI收录的都是发表在重要期刊上的被其他同行多次引用的有学术影响力的论文。
在我们的评价指标体系中,有四个一级指标、七个二级指标,发文量(ESI收录论文数)只是其中的一个指标,而且权重只占30%;其他70%的指标如专利数、高被引论文数、热门论文数、进入1%排名的学科数等,都是反映大学或科研机构的创新力、影响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因此,只要看看这些事实就知道,所谓“论文数量正是‘眼镜’与‘苹果’相比的共同前提”并不成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