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时下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有异化为少数企业促销日的苗头,本报3月22日发表了题为“诚信承诺别成企业面子工程”的记者来信,披露贵州移动通信公司借3·15搞夸大宣传,对外承诺不践诺。文章在读者和舆论界产生强烈共鸣,中广网、中国经济新闻网等媒体纷纷转载。
读者王石川以“暴利越高口碑越恶”为题对此加以评论称:“中移动的口碑为何如此羸弱?简言之,其某些做法是与民争利而不是让利,是千方百计地涉嫌欺诈盈利,而不是本分经营。”《巴街芸》刊发报道分析,“作为境外投资者公认的目前中国最容易赚钱的上市公司,中国移动之所以未赢得社会的尊重和消费者认可,在于被国家有关部门称之‘存在一定价格欺诈行为’的该企业并未向公众说明情况和致歉,而是继续推出花样百出的促销活动,照样以让利的名义忽悠消费者。”评论认为:“如此一来,其赢得的利润越多,越不让人欣慰,越让人恶评。”
记者在该文发表前后的采访过程,证实了社会各界对移动公司的评论绝非空穴来风。3月19日,记者将稿件送达贵州移动公司主管宣传及服务工作的副总经理范晓青,请其调查回复。范晓青明确告诉记者,贵阳市公司领导的做法不妥,她将责成该公司随即与记者取得联系并作出解释。然而直到文章发表前,范晓青的承诺与贵阳市公司的回复一样石沉大海。文章发表后,范晓青指派该公司新闻中心负责人通过一位熟人找到记者,希望“沟通”一下。记者明确表示,应按公开宣传的内容在桌面上解决此事。随后,省公司相关负责人多次约见记者,但其表态让记者感觉还在推诿责任,缺乏必要的诚意。记者上网查阅发现,在人民网推出的企业诚信“双优”人气指数排行榜中,中移动投诉量列央企投诉排分榜首位。2月15日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显示,2006年通信价格违法成为新增价格违法案件最多的领域,中移动的投诉连年翻番。人们为何要投诉电信巨头?按信产部的说法,“主要原因就是信息服务内容欠透明,存在诱骗性业务宣传行为以及业务定制流程不规范,侵害了用户的合法权益。”(19E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