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六一幼儿园今年招收新生之际,数百名家长聚集在幼儿园围墙外,或坐或躺,排队等号,很多老爷爷老奶奶甚至排了两天两夜的队(据央视《朝闻天下》)。
不久,南京就曝出更为激动人心的新闻:幼儿园招生也“摇号”!摇号录取的比例191:15(据《中国青年报》)。
我知道,这一教育新闻的背景是,一是优质教育资源紧缺,二是家长们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供需矛盾日渐突出,怎能不引发通宵排队乃至电脑摇号的壮观场面呢?
可是,人的成长其实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不是赢在起跑线上就能成人成才,不是输在起跑线上就会一蹶不振,幼儿园不过是幼儿学习习惯、兴趣培养的初始阶段。另一方面,教育资源均衡化是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步到位的,而教育资源均衡化的内涵又是发展的、变化的,现在家长率领子女们忙着“择校”,择进名校(幼儿园)之后,这所学校内部的优质教育资源也不可能是均衡的,是不是还要“择班”、“择师”?孩子将来从学校毕业走上社会呢?社会是多元的,岗位、职位是多种类型、多种层次的,是不是又要唯地位显赫、待遇优厚的职业是择?
媒体上最近公布的一项来自上海的4000户入户调查,或许是当下人们择业心态的一种真实显影:仅有1%的人愿意做工人;大多数人才的就业意向是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垄断性企业、金融保险和竞争性企业等。有人说,这是“官本位”传统观念的影响;有人说,这是市场经济时代“利益本位”的作用……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我没有更多的看法,只有一阵阵悲哀。
其一,仅有1%的人愿意做工人,拓宽一下调查范围,又能有百分之几的人愿意做农民呢?如果真的按照我们的意愿去编排社会结构,那么,这个世界是不是只剩下“科学家”和“作家”两类人群?单调不说,我们将何以生存?
其二,一个社会,无论姓社姓资,不管它是贫是富,必然有大量的基础性岗位,它们都需要大量的一线劳动生产者,而生产者与管理者在收入分配上必然会存在着差距。当然,社会的制度设计应当充分体现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一个进步的社会,一定会有相对多数的成员对自己的工作、生活状态感到心满意足。
其三,99%的那些想进机关、事业单位或垄断性企业的人群,他们的择业意愿其实有着一种虚拟的排他性,他们的愿望里隐含的前提条件是,其他人不能进,其他人最好都去当工人、做农民,显然这是不切实际的一厢情愿。
那些被家长或学生追捧的名校,越来越多地选择了妥协、平衡诸方关系的办法——“摇号”,美其名曰“和谐招生”,那么,对社会上那些公众趋之若鹜的热点岗位、职位,我们也可以引进电脑摇号系统来化解这样年复一年的竞争激烈的局面吗?背离了程序上的正义,公平不过是一场荒诞的游戏或闹剧。任何社会、任何时代,资源配置上都有优劣之分,利益分配上都有多寡之分,社会的个体成员在共建共享社会资源的过程中,更应当具备一种理性合作的态度。“要做就做最好”,当然是一种可贵的精神追求,但是许多的时候,许多的场合,我们又不能无视条件的限制、环境的压力,听听有识之士的提醒:人们要学会只追求有限的、相比较而言“次好”的目标,这样理性合作才有可能实现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