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草场。
满天飞舞的沙尘。
4月15日,科考队出川西北之后,经甘肃南部的碌曲,进入青海,海拔逐渐降低。按照我所知道的材料和数据,就生态环境而言,这是一条逐渐退化和衰减的路线。同行的记者们前几天还在相互调侃——我们是出来“寻找沙尘暴之源”的,结果连沙尘暴的影子都没有看见——不过,这样说的朋友们很快就闭嘴了。
泽库县境内的一处高地海拔突然上升到3800米左右,经过此地的季风因此被阻隔而一分为二。
沿山谷前行,其左翼正和我们的行车路线一致。我们进入贵南县的时间是下午,天色渐暗的时候,我忽然觉察到右前方的视野显得非常不清晰,模糊中呈现出一种灰黄的颜色。直觉告诉我,这里应该“扬沙”了。果然,随着一阵旋风,近处地面的沙子也被扬起,甚至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风沙柱”,寻找沙尘暴之源的我们,总算在这里和“沙尘”有了第一次相遇。
不过,让人感到蹊跷的是,在同一条公路的两侧,情况却并不一样:右侧扬起了沙子,左边却没有。仔细查看之后才发现,右侧地面已经被当地农人作为耕地大面积翻起,而左侧则是人工种的草地。贵南县是农牧交错地带,许多土地被用来耕种,可是被翻耕土壤中的团粒结构已经被破坏,当遭遇到大风天气时,土壤中的细尘就会被风卷到空中,形成扬沙。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沙漠研究中心博士常春平对我们说起他曾经研究过4种“大田块”的抗风蚀情况:“小麦留茬地、胡麻留茬地、垄向垂直主风向翻耕地和翻耕磨耙地中,翻耕磨耙地抗风蚀能力最差,最容易起沙;留茬地则相对好点,因为留茬一方面可以固土,另一方面,露出地表的残茬高度,能够减缓近地风速,那么沙子就不容易被吹起来了。”
此外,耕地的垄向与布局在起风的时候也会造成影响。由于耕地大部分都被翻成狭长的形状,它的垄向和流经此地的主风向之间如果是平行的关系,那么,耕地中的细尘也就更容易被风扬起。常博士说,他观察了贵南县的耕地的情况,普遍垄高较低,很多耕地的垄向又是平行于流经此地的季风方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是不科学的。
这就难怪我们在公路边上看到这样奇怪的情形:一边是“海水”(覆盖有植被的草地),一边却是“火焰”(耕地上空的沙尘)。“较好的办法是不要大面积翻耕,而应采取一些措施进行保护性耕种,比如间隔性的耕种,垄向垂直主风向的耕地,情况也会好不少。”常博士说,“当然,如果能恢复自然植被,那是最好不过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