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医生讲解如何做人工呼吸
本报记者 蔡勇 摄
本报讯(记者 何杰)“今天我们百余人在这里接受培训,也许明天可以救人。”西安市民卓女士参加完昨日的急救培训后不由得感慨:“这个活动搞得好,市民这方面的知识太缺乏了。”还有一些市民看完医生的现场讲解、现场模拟施救后,还有些意犹未尽,“能不能把这样的讲座做成光盘啊?”
学员临时客串患者
西安东郊的付女士昨日上午8时30分就赶到了环城西苑,因为“担心赶不上”。
73岁的李先生是路途最远的一个,一大早他就从西安市长安区的家中出发,“这样的机会可不多!”而朱小姐则是昨日早上看到报纸后临时决定赶来学习,“不仅是给自己学习,还是学给身边的人。”
上午9时45分,西安市第四医院心内科医生王曼开始了“心肺复苏”的急救培训,第一次登台授课的王医生讲得有些快,几位年龄稍大的“学生”有些“记不住”。“说慢一点,说慢一点。”几位女士一边做笔记,一边要求医生说慢些。讲了一会儿后,“学生”觉得医生讲得有些不够直观,询问是否有人愿意出来当“病人”,一位坐在后排的小伙子自告奋勇地站了起来,但坐在前面台阶上的卓女士“近水楼台先得月”,平躺在了地上做起了“病人”。
医生现场操作“救病人”
急救第一步:判断意识
现场情况:“患者”已经“没有了呼吸”
“一般情况都跪在患者右侧。”王曼跪在平躺在地上的“患者”卓女士右侧说:“‘心肺复苏’的第一步是要判断患者的意识是否清楚,同时要开放患者的气道。”随后,王曼轻轻摇了摇卓女士,询问她“叫什么”,“昏迷中”的卓女士却“毫无反应”。在经过“一看二听三感觉”的判断过程后,王曼“发现”“患者”已经“休克”,于是,将左手放在“患者”前额向下压,右手手指放在“患者”的下巴处将“患者”的头向后仰。“这是一种最常用的开放呼吸道的操作方式。”
急救第二步:人工呼吸
现场情况:效果不佳,不如“讲笑话”
“接下来要对患者做人工呼吸。”王曼向学员介绍说,人工呼吸有三个步骤:捏鼻、吹气、松开。王曼一边说,一边将“患者”的鼻子捏住,比划着说:“用自己的双唇包住患者的嘴,往患者口内吹气,连续吹两次,中间间隔不要超过1.5秒。”当学员们要求“真实演练”一下时,王曼为难地说:“这不好办啊。”“昏迷”中的卓女士也忍不住笑了。
急救第三步:人工循环
现场情况:难度最大,有人滥竽充数
最后要做的人工循环是学员认为难度最大的课程。王曼在“患者”的肋骨与胸骨交界处比划了好几次,还是有学员找不准,有人“滥竽充数”,企图“蒙混过关”,王曼却告诫他们:“按压位置是否准确非常重要,否则会没有效果,甚至造成肋骨骨折而损伤内脏。”顿时,有几个学员开始在自己身上“定位”。王曼双手交叉着用腰部的力量垂直向下用力按压,“频率在每分钟100次左右,每按30次,做两次人工呼吸。”
外地群众也想参加
在医生对卓女士“施救”并讲完全部课程后,还有学员围着王曼提出问题,详细询问各个施救的细节,原定30分钟的课程,整整讲了一个小时。“这个活动搞得好,也许我们以后可以救十个人。”卓女士说:“谁能保证以后我们这群人不会遇到突然倒地的病人呢。”而西安市民赵先生拿着相机和笔记本听完昨日的讲座后,还觉得有些遗憾:“要是能把医生讲解的这些东西刻成光碟就好了。”
昨日下午,还有其他地市读者打来电话,咨询“急救培训”的相关事宜,宝鸡的李女士为没有时间参加急救培训遗憾地说:“下次还有机会的话,我一定会参加。”咸阳的贺先生想替外地的父母学点急救知识,“父母年龄大了,现在才知道这其实已经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他希望还能有更系统更专业的培训。
今日上午9:30,环城西苑房顶花园处,西安市第六医院外科主任赵志刚将为“学员”讲解“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等急救内容。课程预告:明日上午9:30,环城西苑房顶花园处,西安市第四医院心内科主任谢芳元将为“学员”讲解“呼吸道异物现场急救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