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坝这个地名,早在我读军校时就听说过。当时,党史教员声情并茂地向我们讲述了八一南昌起义军打三河坝战役时的情景,我至今记忆犹新。从那时起,三河坝便在我的脑海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清明前夕,我冒着绵绵春雨来到了神往已久的三河坝。
我伫立在烈士碑前,放眼望去,三河坝这座历史悠久的客家小镇,被汀江、梅江、韩江环绕着,犹如一片生机勃勃的绿洲,显得那样安宁祥和,那样诗情画意。在朦胧的烟雨中,我望着苍茫翠绿的青山,望着川流不息的江水,仿佛透过历史的时空,看到了80年前那场惊天地、泣鬼神的厮杀。1927年9月下旬,南昌起义军一部约3000余兵力,在朱德、陈毅等人的率领下,奉命扼守三河坝,以牵制和阻击来犯之敌,策应主力向潮汕进发。10月1日,国民党钱大钧部约2万多人,凭借兵强马壮、装备精良和拥有足够的渡船,向起义军发起了猛烈攻击。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起义军以三江为天然屏障,利用有利地形沉着应战,连续坚守3昼夜,打退了敌人的一次次进攻,最终完成了阻击任务。在这次战役中,朱德同志充分显示了他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也在起义军中树起了崇高的威望。更令人叹服的是,后来,朱德、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刚强的革命意志,将这支部队保存下来,并先后转战粤、闽、赣、湘四省,最后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同志领导的秋收起义军胜利会师。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说,正是三河坝战役使朱德同志在军中威信大增,从此成为我军早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正是三河坝战役,为中国革命保存了一支重要的军事力量;也正是三河坝战役,为后来的朱毛会师这一重大历史性事件埋下了伏笔。由此看来,在三河坝战役中抛头颅、洒热血的先烈们,鲜血没有白流。他们用自己的宝贵生命赢得了这次战役的胜利,也赢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更赢得了人民军队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发展壮大。先烈们的历史功绩,我们作为后来人应当永远铭记在心……
我正在雨中遐想,纪念馆的廖馆长热情地邀请我到他的办公室去品茶。这位50多岁的中年汉子,是革命烈士的后代,在笔枝尾山上的烈士陵园为先烈守陵已整整32年了。在交谈中,他告诉我,当年起义军进驻三河坝后,十分注重宣传发动群众,为客家群众做了不少好事,还枪毙镇压了民愤极大的乡中恶霸,很快就赢得了当地广大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支持。三河坝战役打响后,当地群众组成农军,纷纷拿起土枪、大刀、红樱枪等参加作战,还冒着枪林弹雨为起义军扛弹药、送补给、救伤员。听着老廖的述说,我感慨良多:我军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是因为早在建军之初,就掌握了克敌制胜的法宝。先烈们不仅以坚定的信念铸造了军魂,靠英勇善战打出了军威,而且在黑暗中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正确途径,他们模范践行我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人民群众结下了骨肉深情,为人民军队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坚强的后盾和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
历史是厚重的,它给后人留下的不仅有许多的沧桑和感叹,更有许多的启迪和激励。三河坝,这个原本很不起眼的粤东小镇,因为80年前的一场硝烟,被载入了中国革命的史册,在我军波澜壮阔的建军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庄重的命题。
雨终于停了下来,我出门向老廖告别时,又回头深情地望了望朱德铜像和烈士纪念碑。这时,我仿佛看到,在朱德元帅的身后,威武雄壮的起义军将士正唱着高亢激越的军歌从南昌城下走来,从井冈山上走来,从延水河畔走来,从开国大典走来,最后汇成一道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在神州大地上不断地延伸,延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