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马太效应”,可要说起“马桶效应”,知道的人恐怕就不多了。据说,“马桶效应”源于科索沃战争。当时,南联盟由强硬到屈服的转变,一度让外界百思不得其解。后来,贝尔格莱德的一位经济学教授认为:南斯拉夫对北约之所以做出让步,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由于马桶抽不上水!习惯了现代文明的贝尔格莱德市民可以有捍卫国家的勇气,却无法容忍因马桶抽不上水所带来的不便。
仔细探究会发现,个人的“尊严”可以超越民族的尊严,少数人的“荣辱”可以超越国家的荣辱,这一本末倒置的颠覆性逻辑曾不止一次的上演过。1991海湾战争结束时,美伊双方指挥官在一个帐篷里举行签署停火协议。当时的电视画面是:美军指挥官满身征尘且眼睛浮肿,神情疲惫;伊军指挥官则军装笔挺,一尘不染,精神矍铄,容光焕发。胜利者像受降者,受降者倒像胜利者。看后让人实在不解。
古人说:知耻而后勇。可当人们习惯把屈辱当光荣,把战败当胜利来歌颂时,战争袭来最先倒下的往往不是这个国家的军队,而是这个民族的灵魂。当一个民族失去了牺牲精神和战斗精神,太平盛世也会演变得危机四伏。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马桶效应”看似简单的战争心理问题,实质是不那么正确的价值观所导致的多米诺骨牌的坍塌。
现代文明在极大丰富人类物质和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弱化了许多人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坚强性格,一些人逐渐在物欲横流中丧失了正确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民族精神和国家认同意识也在财富的拥有过程中慢慢淡去。因此,在物质和精神生活不断改善和提高的今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守望好自己的家园,巩固住自己的主权,富贵不淫、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精神品质是万不可少的。否则,当战争来临时,“马桶效应”的发作,难保不会让一些人举起屈从的双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