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龙华庙会甫一开锣,就吸引了数万市民逛庙会。为了重现当年龙华庙会的盛景,今年开市的压轴戏是从南京乡间引入的民俗表演“高淳大马灯”,周围马路顿时被人群围得水泄不通。
记者在庙会现场发现,上海本土民俗表演数量非常有限,样式也有所重复。
本报记者 顾佳
兴起于明代的龙华庙会数百年来一直在龙华一带长盛不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龙华庙会恢复开市,每一届庙会,主办方都致力于挖掘上海民间的民俗表演。
然而,在昨天开市的系列表演中,上海民俗传统的表演都没有来自江苏南京乡间的“高淳大马灯”来得吸引人。表演时七名少儿演三国戏剧中的刘备、关羽、张飞、赵子龙、黄忠、马超及旗牌报马,他们乘坐七匹战马,在旌旗招展、战鼓雷鸣中疾驰而出,气势咄咄逼人。
这15分钟的表演让逛庙会的游客眼花缭乱,表演的广场更是被围了个密实。不少游客啧啧赞叹,“高淳大马灯”的表演最过瘾,胜过前面几场本土的民俗表演。几位老上海还告诉记者,这外来的民俗表演比上海本土的表演更加“原汁原味,有一种逛古代庙会的感觉。真是妙极了”。
记者在庙会现场注意到,老上海360行的手工艺这次也在庙会出现,但是绝大多数都是以展板和文字结合的形式展现出来。现场展示的只有“大秤”、“西洋镜”、“切笋片”、“小热昏、“棉花糖”、“泥人”等少数几个项目。而这几个民间艺人也已经在庙会出现过好几届,是观众眼中的“老面孔”了。
具有上海特色的“小热昏”,是一种利用特殊的说书来卖梨膏糖的表演形式。两个身着古装的“小热昏”艺人去年已经来过庙会。其中的一位告诉记者,家中过去就是卖梨膏糖的,他们继承了父辈说“小热昏”的技艺,但现在这个技艺似乎离现代都市越来越远了,在庙会表演“小热昏”很过瘾,但是他找不到继承人。而“切笋片”的刀具和方法,立夏秤小孩体重“大秤”也都是以前传下来的,这些独门技艺也都遇到了难以为继的困局。
各方观点
龙华庙会:为救市找外地民俗
龙华庙会主办方透露,为了让庙会更精彩,每年他们都会到民间挖掘上海本土的民间手艺人,但是手艺人并不多。上海的郊县古代庙会十分盛行,但是庙会上的民俗表演也在渐渐失传,为了使庙会更有亮点,他们只能找到江苏乡间高淳地区的庙会民俗表演“高淳大马灯”,给庙会增添一些古典的民俗色彩。
民俗专家:文化传承亟须保护
本市一位民俗文化专家告诉记者,上海是一个城市化进程发展非常迅速的地区,民俗文化丢失速度与城市发展速度几乎成正比。然而,令他不解的是,一方面,现存的民俗文化在乡间保存的十分稀少;另一方面,在一些“新郊区”,还在引进外来的“民俗文化”在本地植根。上海的庙会表演与江浙一带很相似。但是这并不能替代上海的庙会民俗表演。因此,在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吸收外来文化固然重要,及时挖掘保护乡间民俗文化也应该是文化发展传承的当务之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