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枪击案发生时,63岁的女诗人尼基·乔瓦尼正从西海岸返回学校。当听说嫌凶是一名亚裔男子后,她的第一个反应是,“这是赵(承熙)干的”。
美联社19日报道,两年前,乔瓦尼在理工大学教诗歌课程时,赵承熙正是班上的“刺头”。
行为不端逐出课堂
2005年9月,赵承熙选了乔瓦尼开设的英文创作课。从踏进教室第一天,他就在自己和其他同学间筑起一道无形的墙。乔瓦尼至今记得,赵承熙每天戴着墨镜前来上课,头上还戴着一顶帽子,帽檐压得极低。“我每天的例行功课之一,是要求他把墨镜和帽子摘掉。”乔瓦尼说。
在课堂上,乔瓦尼每次试图让赵参与讨论,赵总是以沉默作答。更糟糕的是,一些女同学开始抱怨赵有不当行为。课程进行到第五周后,女学生告诉乔瓦尼,赵承熙用手机在桌底下偷拍她们的大腿和膝盖。乔瓦尼向赵提出警告,但后果已经难以挽回,女同学开始拒绝来上课,作业也是通过电脑递交。
赵承熙的“诗歌”创作也让乔瓦尼蹙眉。应警方要求,乔瓦尼不便透露赵承熙具体写过什么,但赵的“诗歌”没有韵律、没有结构、没有节奏,“仅仅是一种战斗檄文”。她举例说,赵在一首“诗歌”中这样写道:“你的胸膛被撕裂,我看见你的血肉。”
乔瓦尼说:“最终,我意识到,要么让赵走人,要么我的班级解体。”她于是向当时的英语系主任卢辛达·罗伊写了一封信,后者最后决定把赵承熙调离那个班级。
单独辅导不了了之
意识到赵承熙可能存在心理和行为问题,罗伊先后向学生管理部门、校长办公室以及校警报告,但那些部门答复说,如果赵没有公然威胁他人,他们也无计可施。罗伊决定由她本人单独辅导赵承熙。
“一开始,他什么也不愿说。幸运的是,30分钟内,我从他那里得到四五个只字片语的回答。后来,他逐渐跟我说起一些事,”罗伊说,“我设法让他关注一些自身以外的事物,因为他谈及自己时,看上去陷入一种迷惘的怪圈。”
罗伊说,赵的孤僻很大程度缘于自我封闭。“你看上去很孤独。”有次罗伊告诉赵,“你有朋友吗?”赵回答说:“我很孤独,我一个朋友都没有。”罗伊认为,赵似乎有双重人格,“他非常自大,有时令人讨厌,但他同时又有深深的不安全感”。
但当罗伊提到赵在乔瓦尼班上的行为举止时,赵的回复“相当刺耳”。“他猛烈地为自己辩护,他显然认为,他是正确一方,错的是(乔瓦尼)教授。他用的措辞令我难以想像,这是一名本科生写给系领导的信。”
这个学期结束后,罗伊和赵承熙的合作也告一段落。罗伊后来去休假,还以为赵已经毕业了。与乔瓦尼一样,当听说关于枪手的描述后,她首先想到的也是赵承熙。枪击案真凶浮出水面后,罗伊深感遗憾,她觉得,如果后来继续这种一对一的辅导,也许就不会有后面的悲剧。
2005年年底,赵承熙曾在司法部门要求下,去一家医院做精神健康评估,后来也不了了之。
学生管理艰难平衡
赵承熙案以一种极端方式触动了美国社会的一些问题,比如枪支控制、移民融合、校园安全、精神健康法等。教育工作者18日说,美国大学在处理存在心理或精神健康问题的学生上,必须做出更艰难的平衡。
纽约耶希瓦大学精神病学家维克托·施瓦茨说,问题是,在保护和照顾学生上,学校到底需要承担多大责任?一方面,学生的合法隐私权和在精神健康方面的诊疗机密应该得到保护,另一方面,从校园安全出发,学校又有必要把“警示苗头”通告当局或家长。
路透社援引教育管理人员的话说,最近几年,美国校园内关于精神障碍学生的案例越来越多,但是,如何处理那些对其他人有潜在危险的精神障碍学生,学校却受制于有关保护个人隐私的法律条款。同样,根据美国的精神健康法案,精神健康专家和医学教授也有义务不得透露学生这方面的具体状况。
同样,由此引发的法律诉讼也让学校管理方倍感棘手。学校做多做少都有吃官司的可能。比如,2000年,麻省理工学院女生伊丽莎白·辛在学校宿舍纵火自焚,她的家人后来把学校推上法庭,指控校方没有及时通告伊丽莎白·辛的精神问题。这场官司去年才达成和解。得克萨斯大学精神健康中心主任克里斯·布朗森告诉路透社,对学校来说,这就像“走钢丝”一样,不得不在预防和保护隐私间精心平衡。(新华社供本报特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