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绍兴记者 吴晶
本报讯昨天,农历三月初四,谷雨。约4000名来自海内外的华夏儿女聚集在绍兴会稽山下大禹陵前,举行了一场隆重的公祭大禹陵典礼。由于国家文化部的加入主办,使这场典礼成为自1995年新中国公祭大禹以来的首次“国祭”。
十年一大祭
大禹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治水英雄,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立国始祖,他在治水中不畏艰险、身先士卒、公而忘私、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伟大品格,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瑰宝,赢得了炎黄子孙的崇敬和传颂。大禹死后葬会稽,即开始有了守禹陵、奉禹祀的活动,以后历时千年,承传不绝。
新中国建立以来,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对大禹陵庙的保护,经常拨款修缮。自1995年以来,绍兴在大祭陵“每年一小祭,五年一公祭,十年一大祭”。今年刚好逢“十”,为大祭之年。
“北有黄帝陵,南有大禹陵”,去年,祭祀大禹陵典礼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祭祀典礼越味十足
昨天的公祭采用的是古代最高礼祭形式“禘礼”,十分讲究。
上午9时50分,祭祀典礼开始。随后鸣铳9响,赞美大禹平洪水、定九州的不朽功绩。
接着,14名文身、着虎豹纹皮裙的壮汉抬着三牲、五谷、五果进入祭坛献上贡品,这些文身和祭品都是有讲究的。文身的图案是一种龙图腾,前胸后背都要文,这是古越国的一种风俗,以防止水中蛟龙的伤害。祭品中的三牲是牛、羊、鹅,五谷是稻谷、高粱、玉米、麦和大豆。五果则非常有意思,都是绍兴当地的特产,有上虞的板栗、新昌的小京生、诸暨的香榧、嵊州的柑橘,还有绍兴各地都有的枣子。
6名代表敬完香之后,击鼓三通,34面鼓同时敲响,敲三次,代表了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撞钟13响,代表13亿炎黄子孙。
随后,8名壮汉抬着献祭用的黄酒进入场地。这可不是普通的黄酒,而是目前国内保存历史最长的黄酒,酿于1928年。这百年老酒原本是“古越龙山”前身——一个老酒坊酿的。这个酒坊后来成了“古越龙山”的仓库。上世纪80年代拆建仓库时,发现瓦房仓库的照壁里藏着近百坛老酒。历经百年的黄酒,其色如玉,清香四溢,一经打开,醉倒全场。
全体人员向大禹陵行三鞠躬礼后,宏大悠扬的颂歌响起,并献祭舞,随后礼成。
正装出席庄严有加
虽然典礼9时50分正式开始,但当记者于8时20分到达现场时,平时宁静的景区已是人声鼎沸,视野所及,一片明黄。这是因为所有参祭人员的脖子上都挂上了一条黄色的绘有古越过鸟饰纹的祭禹佩巾。
由于今年的祭祀已经升格为国祭,因此前来参加的人们穿着也格外庄重,男士们几乎是清一色的白衬衣黑西装深色领带,女士们也都是深色的套装或裙装,学生们则穿着统一的校服。深色的服装配上黄色的祭禹佩巾,端庄肃穆,华贵有加。
除了主祭人员外,现场还有港澳台代表、海外华侨代表、绍兴市民代表等13个代表方阵,在礼仪小姐的引导下,秩序井然地参加完整个典礼。13道程序的典礼简单而庄重,给现场的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一位姓金的绍兴市民说:“当祭祀音乐响起的时候,我不知怎么眼泪忽然就要掉下来了。今天的表演非常好看。”“颂歌的音乐让人感觉到一种恢宏的气势,恢弘当中却不乏悠扬飘逸,歌词则有点楚辞的风格。”一位在现场观摩的台湾老人这样评价《大禹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