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受访者——
矫梅燕: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主任、中央气象台台长
杨贵名: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高级工程师
吴正华:北京市气象局研究员、北京市政府专家顾问团顾问
观点——
矫梅燕(图1):准确预报是气象工作者永恒的追求
杨贵名(图2):在目前的科技水平下,有些天气就是预报不出来
吴正华(图3):北京奥运会气象服务的特点是六个字——高要求、高难度
有些天气就是预报不出来
记者:从你们的自身经历看,天气预报到底有多难?
杨贵名:我可以举个例子。
2005年10月19日,东盟博览会在广西南宁开幕。开幕式有多个国家的领导人参加,是在室外举行的。那天预报没有雨,但早上却开始下雨,直到中午11点雨停了,开幕式才开始。后来,我们花了近3周时间,从各个方面分析、检验,发现这场雨就是报不出来,怎么分析雨也不应该下在这个地方。当时,南宁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不应该出现大的降水,但大雨却突然降临了,这是违背天气学原理的。
大气运动太复杂了,在目前的科技水平下,有些天气就是预报不出来。
矫梅燕:现在的天气预报要面对很多新情况。例如,工业化发展、城市污染会对天气产生一定影响,数值预报模型对这样的因素并没有考虑。预报员只能在数值预报的基础上,根据经验和知识积累作出各自判断,影响预报的准确率。此外,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显著增加,这也给预报造成更大的难度,对预报员的分析能力是一个新挑战,预报员要考虑的影响因素更多了。
预报员都想把天气报准
记者:作为气象工作者,怎样看待人们对天气预报有时“不准”的抱怨?
矫梅燕:天气预报员的压力非常大。一方面天气预报不能100%准确,另一方面人们又要求预报不能模棱两可。因此,预报员经常处于焦虑状态,前几年,中央气象台已经有几位首席预报员,在不到60岁时早逝。即便如此,准确预报依然是我们气象工作者永恒的追求。
杨贵名:我在中央气象台工作20多年来,观测手段、预报模式、方法等变化很大,准确率提高了不少。但未来几十年、上百年,天气预报都不能做到完全准确。
预报不准,我们的心情会很内疚,对老百姓的抱怨也完全能够理解。毕竟,不准确的预报可能会对人们造成日晒雨淋等影响,甚至造成严重的损失。
吴正华:预报员没有不想把天气报准的,但有时天不遂人愿。我们要把压力变成提高天气预报水平和服务质量的动力。
北京的预报难度比南方更大
记者:作为奥运会举办城市,北京的天气预报水平举世瞩目。
矫梅燕:是的,我原来在南方工作,到了北方后,才深刻感觉到北京的预报难度甚至比南方更大。
一方面,北京北部有燕山山脉、西部有太行山脉,特殊的地形增加预报难度。此外,北京天气比较干燥,不易出现降水,很可能干燥30天,才出现两三天降水,要捕捉住这两三天的降水非常困难,数值预报模式在北京就不是很灵。
另一个方面,降雪、雾霾等高影响天气,可能在北京造成严重后果。最典型的是2001年12月7日,北京降了不到2毫米的小雪,路面结冰造成交通瘫痪。北京的雾霾天气往往造成空气质量差,对人体产生危害。由于高影响天气不是非常强烈的天气,预报的信号不是很强,预报难度大。
北京奥运会气象服务高要求、高难度
记者:明年8月8日到8月24日是奥运会的举办时间,正是北京的汛期。
吴正华:确实如此,这也对我们的预报工作提出了挑战。北京奥运会气象服务的特点,我概括为六个字——高要求、高难度。
高要求:按国际奥委会要求,气象保障必须提供连续滚动、具体到场馆的天气预报。高难度:北京汛期灾害性天气比较多,特别是雷雨,出现雷雨的概率为25.1%这在历届奥运会中没有过;每隔两三天就有一次降水,与最近四届奥运会相比,北京奥运会举办期间的总降水量是最大的,降水日数是最多的。
记者:采取了哪些措施?
吴正华:首先是加强监测。北京市内建立了近60个自动气象站,对温湿度、风向风速、气压、降水量进行监测。风廓线仪、GPS水汽观测网已经完成布网。去年,风云二号D星成功发射,与风云二号C星联手,每隔半小时可以获得一张静止卫星云图。北京南郊的多普勒雷达已经安装成功开始运行,每6分钟扫描采样一次,这将在强对流天气的短时预报中发挥重要作用。
奥运会期间,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以及香港天文台和北京气象局共7个强对流天气预报系统将齐聚北京,各显其能。北京将把观测资料建成数据库,供各国取用,好比用同样的一碗米,看谁做的饭好吃。
有关部门还将开发新的预报系统,加强对数值预报产品的释用研究,提高模式产品的应用效果。科技部、北京市科委设立了这方面的课题,今年结题并进行实践演练,明年投入运行。目前,气象等部门已经从各地抽调人员,组建了100多人的气象服务团队。经过集中培训,增强外语交流能力后,将到各场馆为各国代表团提供气象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