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欢教书,本想和男朋友一起去他老家,谁料人家说不是当地的不要。”4月17日上午,谈及几次应聘的经历,山师大文学院应届毕业生陈玲(化名)很是无奈。陈玲是山东济宁人,男友家在山东省内一沿海城市。“他已经在老家找到了工作,我即便能去,也得改行。
陈玲刚参加了几场师范类毕业生招聘会,每一个招聘会场都是人山人海,很多应聘者都背着一大包简历,恨不得见到招聘摊位就投上一份。最让人“紧张”的是用人单位要求越来越高:一般要求本科学历,英语四级,计算机二级,个别单位甚至明确表示只接收硕士毕业生。除此之外,很多用人单位要求应聘者必须来自生源地,只要听说不是“老乡”,干脆连简历都不收。还有的用人单位甚至在招聘宣传材料上直接标明“仅限生源地毕业生”。
很多应聘者为此愤愤不平。在省城举办的一场招聘会上,一位毕业生说:“这是一种典型的地方保护主义。如果只招生源地学生,那还有必要出来招聘吗?等着毕业生回乡就可以了。招聘应当唯才是用。”也有一些学生对生源地保护持欢迎态度。来自烟台的小郭告诉记者,他想回老家工作,但是想去的太多了,优秀的人才也不少,如果有了生源地限制,本地毕业生的竞争压力就会相对小点。除此之外,记者发现,受生源地限制的已不仅是师范类毕业生,一些企事业单位也是明里暗里把就业岗位留给“老家人”。
“生源地保护与就业难有关。”采访中,有关人士告诉记者,毕业生就不了业,大多得回当地待业,造成当地就业形势的紧张。所以,生源地保护已经成为“潜规则”。面对质疑声,很多招聘单位声称“生源地毕业生好用”。因为他们从老家出来,熟悉老家的风土人情,更容易交流。而且他们的主要关系也在生源地,能留下来安心工作。但是从山东财政学院英语专业毕业的公维强却不这么认为。他说:“如果还让毕业生从哪里来回哪里去,这实际上违背了公平竞争的市场规律。这种地方保护主义,不仅不利于人才合理流动和人才资源的有效配置,而且还会造成‘近亲繁殖’或者‘小圈子’现象,终将不利于人才作用的发挥。”来源:舜网转自中新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