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记者曹燮文/图
4月19日—20日,在晋江深沪湾颜厝村,考古专家学者在考察当地旧石器遗址时,意外发现了一处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沙丘遗址。考古专家在遗址的土层里发现了大量的贝壳堆积物和一些陶碎片。考古专家认为,这一沙丘遗址的发现,填补了晋江市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空白。
为了使深沪湾新石器时代沙丘遗址不再遭到破坏,昨天下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尤玉柱、福建博物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范雪春、陈子文等人再度来到晋江深沪湾颜厝村考察,并确定遗址保护范围。
这是考古专家在野外对旧石器遗址考察时的又一重大发现。他们在一个沙场里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遗址。在遗址的沙堆里,深埋着许多贝壳,品种竟达到十几种之多。在现场,记者看到那是个小山包,山包上长着许多高大的木麻黄,底下为大量海沙,那些贝壳堆积在距山体表面两米深处。近年来,由于山体遭到了疯狂采砂,小山包四周已经被挖下了近十米深。
范雪春说,那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沙丘遗址,堆积在沙土里的贝壳是史前人类食用后丢弃的生活垃圾。古人类从海里拣回海生贝类后,将它们烧熟食用后,就将外壳扔到居所周围,时间一长,就堆成了一个小山包,从堆积物高达1米高和宽度可以推断,曾经有古人类的一个族群长时间生活在那里。后来,风沙将那些堆积物覆盖住,并渐渐将它深埋到沙丘底下。
据随行的晋江市博物馆工作人员粘先生介绍,前天,尤玉柱和陈子文还在那里的沙堆中发现了一些陶器碎片和鹿的骨骼。他们从发现的陶片中推断,那是3800至7000年前,母系社会后期的产物,从遗址范围之广可以想见,古人类曾在那里生活了较长时间。
范雪春介绍,由于深沪湾的自然条件优越,古人类不仅在那里觅食狩猎和居住,也在那里制造古陶器作为生活日用器皿。考古学者还在深沪湾发现距今7000-9000年前的海底古森林遗址。
尤玉柱、范雪春一致认为,由于这一遗址的范围大,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最要紧的工作是着手确定保护面积,立即让采砂者停止作业,对这一新石器遗址进行全面保护,并着手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考古专家确定保护范围
早报记者曹燮
“啊,太漂亮了,这块遗址堆积太丰厚了,这些都是旧石器时代的石器原料,而且有些是已经被打磨过的。”在深沪科任村晋江中谷国家粮库对面的旧石器遗址前,福建博物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范雪春大声惊叹。
昨天上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尤玉柱、福建博物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范雪春、陈子文等人,再度来到晋江深沪湾赤埔旧石器时代遗址进行考察,他们在考古现场进行绘图与测量,确定遗址的方位和保护范围。
晋江市博物馆工作人员粘先生称,前些年,村民对这一小山体进行开发,脉英石露出土层,这块遗址被考古专家发现,并确认为旧石器时代遗址。今年3月,一场全国性的考古工作者会议在晋江召开,专家们对深沪湾的几处旧石器时代遗址进行调查研究,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深沪旧石器遗址是泉州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活动场所。范雪春从挎包里取出卫星定位仪器,对遗址的经纬度和遗址的范围给予确定。据专家们推测,那条脉英砾石带年代约3万年左右。而在深沪另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他们发现了旧石器时代两个处于不同层面的石器遗址:一个年代为3万至9万年之间,另一个层面为7万至10万年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