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在蒋子英家里,他颤巍巍地拿出眼镜戴上,一本正经地盯着记者说,“遗体捐献有什么好说的,这个采访没什么意义。”蒋子英90岁高龄,口齿仍很清楚。无论坐着,还是说话,他都腰板笔直,说话铿锵有力,一字一顿、条理清楚。
3年前,听力开始下降,经常让对方用笔和纸写给他看。现在,他行动不便,看报成为他生活中的主要部分,厦门晚报是他的必读报纸。除了读报,他挺直了身板,坐在电视机前面,看着电视里的画面,听不见声音的他,沉浸在自己的思维里。被评为“全国500名健康老人”蒋子英退休后,在厦门老年大学学习书法,还担任了太极拳、太极剑班的班主任。隶书《食疗歌》在全国大展中被评为优秀奖。他最得意的事,是在2003年,被评为“全国500名健康老人”。如女儿蒋彩伟所说,父亲是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连讲话都带着他们时代的特征。提到遗体捐献,他很平静,“我只是个小人物。我是活在世上的人,为人民多干点实事就是了。”在他看来,一个人的体积很小,能为人民做的事情很多,关键看你怎么做。1998年,他把自己退休后所有的重大活动和成就都整理成一张表格,表格名为《蒋子英退休后社会活动成果表》。上面是他从1983年到2003年的大事记,分为三类:书法类、体育类、荣誉类。详细记录着120多项荣誉和大事。制表的原因,他已经想不起了。他挥挥手说,嘴里咕哝着,“不要写了,不要写了,想不起啦。”女儿一句话促成他捐赠遗体2005年11月的一天,蒋子英把女儿叫到床前,嘱咐起自己的百年大事。蒋子英在自己的生平简介上写道:去世以后,丧事一切从简。除直系亲属和单位外,就不通知了。不设灵堂,不用花圈,火化后,骨灰撒到大海里去。女儿听完,随口对父亲说,“其实,遗体捐献比撒骨灰更具划时代的意义。”蒋子英立即说,这是最佳选择,高兴坏了,催女儿赶紧办理。级别最高的板车工1977年,蒋子英在单位退休,之前他被打成右派,降了两级,被下放到基层去拉十几年的板车。退休的时候,退休证上的身份是板车工人,行政级别18级(大概相当于科长),顶着工人的帽子,领着干部的工资。1979年平反时,要把退休证拿去市人事局更换,工作人员看到蒋子英的退休证哑然失笑,笑他是全国最高级别的板车工。换完退休证,他默默收起来,没有想过再为自己争取什么,或是争取升回原来的级别。平反后,国家补了工资给他,他很平静,与家人也没有多说什么。在一次看完关于贺龙平反的电影后,回到家,一个人关起门来,大声地痛哭一场。出来后,又显得无比平静,似乎冤屈都在那场痛哭中洗去。女儿说,他不喜欢跟人计较。爱跟人炫耀闽南话在生活中,他很热情。他说话总是浙江话夹杂着闽南话,再加一点普通话。因此闹了不少笑话。经常有人在路上跟他打招呼,他看到后,总是很热情地回应,“哦撒把”(我认识你),只是发音不准,变成了“哦三八”,逗得对方哈哈大笑,也不跟他计较了。家人劝他还是老老实实的讲普通话,别勉强自己用闽南语跟人交流,他很自信地说,“不会嘞,别人都夸我讲得好。”幸好,他在上太极拳、太极剑课时,自己制作了教材,把图刻在教材上,与学生交流不成问题。学生也因此说,他说话,很有周总理的口音。蒋子英
文/图记者刘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