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尔科齐:
主张强化治安、有选择移民、坚持自由市场经济、减少企业税负,强调经济改革和多劳多得等传统右派价值观,在改革的同时要兼顾社会福利。
罗亚尔:
崇拜英国首相布莱尔的施政风格,承诺在旧的模式中进行改革,号召建设一个“更加公正、更加强大的法国”,建立一个“更加公平”的社会,加强民众在政治决策中的参与和决定权,实行一种“新的参与民主”。
贝鲁:
“我有一种巨大的冲动,渴望有一条不同的道路,那就是来自‘中间’的革命……通情达理的左翼和右翼人士将共同合作,将法国从1958年以来最严重的危机中拯救出来。
我就是那个带来这种变革的人。萨尔科齐制造紧张,恐吓人民,罗亚尔政策飘忽不定,同样让人民感到恐惧。”
当保守成为
一个“条约”
4月22日,法国选民将怀着非常矛盾的心情走向投票站。他们高兴,因为经过希拉克12年“迟滞”统治之后,他们终于有机会将权力交给年轻和更有活力的一代;他们担心,因为他们的工作可能要消失,他们的孩子找不到工作,巴黎郊区可能再次爆发骚乱,他们的福利制度可能终结;他们犹豫,因为他们厌倦了那些既不愿意,也不能做任何事情的政客。最新的民意调查显示,仍有三分之一左右的选民没有决定投谁的票。过去几个月的民调显示,在正式参选的12位候选人中,仅有执政的人民运动联盟的萨尔科齐、社会党人罗亚尔和中右的法兰西民主联盟代表贝鲁和极右的国民阵线主席勒庞才有实力冲击总统宝座。
曾几何时,法国的高福利政策给法国人带来了令世人羡慕的好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弊端也开始日益显露。在过去的25年中,法国人和他们的政治家似乎已经接受一个不成文的“保守条约”:选民同意选举职业政客——由法国国家行政学院专门培养出来的公务员,选民还将容忍高失业率,作为回报,这些政客将保证不会动摇现有的福利制度。
这个“保守条约”使法国的经济迟滞不前。这里任人唯亲,官僚习气浓厚,社会歧视严重。法国人,特别是法国的青年人对这种现状的不满已经达到了极限。法国人再也不相信他们的政客能够代表他们的利益、保护他们。2005年,他们通过公决拒绝了欧盟宪法条约,一方面是抗议扩大的欧盟有可能威胁他们的工作,另一方面也是对那些政治家对此无所作为的不满。
2006年2月法国再次爆发全国性骚乱。骚乱的导火索是国会刚通过的《首次就业法》,根据该法,26岁以下首次就业的年轻人有两年试用期,如表现不好,公司有权解雇。法国人愤怒了。
当公众已经把高福利当成一种习惯时,任何挥刀削减福利的尝试都可能会遭到暴风骤雨式的打击。1995年,推出铁路工人退休制度改革的朱佩政府下台;2005年,推动教育和福利改革的拉法兰政府下台;同样,抗议《首次就业法》的示威浪潮席卷全国,令现任总理德维尔潘支持率大跌。媒体将法国政府的改革遭遇归纳为“改革—争议—示威—骚乱—收回”这一模式。法国的政治家并不是不想改变现状,但是由于看不见的“保守条约”,大多数的改革政策都因遭到民众的强烈反对而不了了之。
法式民主危机
选民到底信谁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每次的选举对所在国社会都是一次大“体检”,因为各种社会弊端都有可能在选举过程中被曝光,成为热门话题。
2007年的法国大选唯一得到几乎所有政治学家和历史学家赞同的问题是,法式民主正面临空前严重的“信任危机”。
法国也是西方国家中对宪法修改次数最多的国家。今天法国实施的第五共和国体制,是戴高乐将军制定并通过全民公决后实施的。今天这一体制似乎已经走到了尽头。在最主要的4名候选人中,已经有两名——左翼社会党候选人罗亚尔和中间派贝鲁,提出“第五共和已死、第六共和万岁!”的口号。
越来越多的选民对目前法国民主机制本身也正在产生怀疑。选民与政治候选人之间所关心的问题也在拉开距离。选民对候选人普遍失去信任感。他们不理解这一机制呈现在他们面前的种种矛盾之处。2005年,法国选民通过公投否决了欧盟宪法草案,但却并未从事实上对法国的欧洲政策产生任何影响。而这一草案同样是选民选出来,在代表法国民意的国民议会和参议院得到了92%的赞成票。如何向选民解释在选举出来的议员和选民之间所存在的这一明显鸿沟呢?此外,极右翼的国民阵线主席勒庞在2002年总统大选中以17%的得票率进入了第二轮,从理论上来说应该成为法国的一个大政党。但是,在总统大选中得票仅3.4%的法共,在国民议会中有22人当选议员,而国民阵线一个没有!正因为如此,在三位有可能成为总统的主要候选人中,两位提出要在当选后修改宪法,建立法兰西第六共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