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丽·褒曼
新华社北京4月21日专电英格丽·褒曼是20世纪最受欢迎的女演员之一,她曾获得7次奥斯卡奖提名、赢得3次奥斯卡奖。褒曼历经3次婚姻,最后孤独而终。美国作家夏洛特·钱德勒推出的新作《英格丽:一部私人传记》根据作者与褒曼及其亲朋和同行的对话,首次向世人展示了这位影星对爱情和婚姻的真实想法。
针对褒曼一生的感情悲剧,钱德勒给了一个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解释:褒曼两次抛夫弃子、改嫁他人,不是因为她喜新厌旧,而是出于她太过理想化的情感追求。
书中写道:“她最大的弱点就是无可救药的浪漫。”
钱德勒笔下的褒曼始终坚信,在世上某个地方,有她生命中完美的另一半,一旦相遇,两人就会像童话里的主人公一样,幸福地白头到老。她穷其一生都在追寻完美的另一半。尽管经历了3次失败的婚姻,她那一腔浪漫情怀仍然不改,即便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
传记中写到,褒曼辞世前仔细地整理了一些具有纪念意义的物品。其中有她的3件嫁衣,“代表她的3次婚姻”。她把衣服洗净、叠好,包在塑料袋里。褒曼曾说:“我用一生寻找浪漫。我坚信,伟大的爱情将降临在我身上,就像我父母有过的那样。言语无力,感觉才是一切。”
然而,第一任丈夫彼得·林德斯特伦没能带来褒曼期盼的“伟大爱情”。他比褒曼年长9岁,是一名牙医。最开始,林德斯特伦英俊、勤勉,很讨人喜欢。褒曼说:“我不能忍受离开彼得。我深陷爱情中,无法自拔。”1937年夏天,两人在斯德哥尔摩以北的斯特德小镇举行婚礼。次年,女儿皮娅出生。当时的褒曼已是个成功的女演员,在瑞典出演了11部电影。她演技超群,事业上目标明确,但在家庭生活中,她极度缺乏自信和安全感。所有事情,包括穿着打扮,都由丈夫做主。
美国著名制片人戴维·塞尔兹尼克向褒曼发出邀请。褒曼告别丈夫和女儿,只身前往好莱坞。由于长期分离,她和林德斯特伦的婚姻出现了裂缝。褒曼喜欢美国,林德斯特伦正好相反。褒曼事业的成功让林德斯特伦开始觉得她不再需要他,而越是这样,他越想控制她。丈夫的唠叨和神经质粉碎了褒曼对浪漫的幻想,但当她小心翼翼提出离婚时,他却以为她在开玩笑。婚姻已不再美好,但对浪漫的渴求一直深藏在褒曼心底。1945年6月,褒曼在法国巴黎演出时结识了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她说:“他勇敢、智慧、风趣,是一个浪漫的人。”褒曼爱上了卡帕,但卡帕拒绝婚姻和约束。这不但没有让褒曼退却,反而更符合她对浪漫的理解。几年后,卡帕在越南战场上触雷殉职。但他对褒曼的影响却没有因生命的逝去而消失,因为他再次唤醒了她对浪漫的追求。
1948年,褒曼观看了意大利导演罗伯托·罗塞利尼执导的影片《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和《同胞》,被它们的写实主义风格折服,主动写信给罗塞利尼要求一起拍片,罗塞利尼欣然接受。起初他们只是合作伙伴,但后来渐渐蒙生爱意。一年后,已有身孕的褒曼和林德斯特伦离婚,与孩子的父亲罗塞利尼在意大利结婚。褒曼和罗塞利尼生了3个孩子,但他们的婚姻也逐渐走到尽头。罗塞利尼自大、嗜赌、风流成性,这与褒曼心目中的浪漫爱情相去甚远。两人最终因罗塞利尼的情妇怀孕而离婚。
褒曼的第三任丈夫是瑞典人拉尔斯·施密特,这次婚姻几乎是上一次的“翻版”,失望万分的褒曼再次因丈夫的背叛而选择离婚。
理想爱情总是遥不可及,历经3次失败婚姻的褒曼伤痕累累。和林德斯特伦离婚后,她被迫与心爱的女儿皮娅分离6年之久,因为前夫觉得离婚让他蒙羞,始终不原谅褒曼,也不允许她看望女儿。此外,褒曼的演艺事业也因她和罗塞利尼的婚外情而跌入低谷。两人合作的所有影片都遭遇票房惨败,观众出言侮辱褒曼,好莱坞对她不再热情。见不到女儿,得不到理解,遭遇婚姻和事业的双重打击,褒曼对自己的追求也产生过怀疑。她说:“我一生都在追寻浪漫。或许我的期望过高,超越了我能发现和坚持的限度。” 1957年,凭借在《真假公主》中的杰出表演,褒曼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成为纽约影评人协会和奥斯卡双料影后。好莱坞和众多影迷最终还是伸出双臂,接纳了这位真正的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