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海淀区已经形成一份中关村申请成为滨海新区“金融试验分区”的申请报告提交到北京市,进而在随后提交到国家发改委。
记者更进一步了解到,这并不是惟一的方案。这个当年肩负着中国科技人员“硅谷梦”的地方,面临着是成为滨海新区的一个“金融试验分区”,还是自己申请成为独立的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抉择。
金融试验区
130公里外,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正火热朝天地展开,中关村着实对邻居的好牌艳羡不已。高科技人才密集,政策却没了先机。显然综合配套改革政策是最好的引擎。
4月19日,一位海淀区的政府工作人员说:“现在领导告诉我们,为了确保海淀的申请优势,不要非常高调地去宣传这个事情。”
热切期待来源于现实无奈。之前中关村所依重的高新企业的税收优势,如今已经丧失。占到中关村总产值近90%的海淀园的发展空间受到了很大的局限,园区内的新创立公司和现有高科技公司的范围拓展也受到了土地资源的极大局限,在最新的海淀区北部地区发展规划里,用于产业发展的土地不到10%。在海淀园的“十一五”目标中,明确指出,海淀园近些年的制度创新不足、改革的推动作用减弱,与1990年代的改革力度相比,原有的制度和政策的推动力有了很大的削弱。
为此,中关村海淀园提出要进行“二次创业”。
海淀区区委常委、副区长,中关村海淀园管委会副主任于军对本报记者表示:“很多问题在原有的制度框架内已经很难有所突破,深层次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打破原有的体制和机制约束,进行综合性的改革试验。为此,海淀区希望能够成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获得先行先试的改革特权。”
金融创新被作为海淀园“十一五”的两大发展目标之一正式提出,规划中分析说,缺乏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区域金融配套体系是海淀园发展中最明显的短板,海淀园已将发展多种金融创新和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区域金融体系作为海淀区二次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争取将海淀变成一个促进高新技术发展的金融试验区。
在对未来的五年设想中,海淀园提出要争取试行未上市公司股权交易试点;争取成为银行混业经营的试点区域;允许银行在一定的条件下,对高新技术企业进行股权投资、组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银行、建设起区域性多功能性的产权交易市场等。
于军说,目前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仍是困扰中关村高科技园区发展的主要瓶颈,“最近几年我们陆续采取了很多措施,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了很多越来越深入的课题,比如说风险投资基金的进入和退出机制、中小企业板市场的建设等等。”
与此同时,滨海新区的金融试点已经陆续展开。国内第一只产业投资基金已经成立、银行的综合经营试点也已展开、滨海的风险投资试点基金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中,这些更为前沿和具有现实意义的试点政策正在助推滨海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金融试验区。
但是,在一个区域已经批准了一个综合配套方案的天津滨海新区的旁边,再批准一个综合配套试验区的可能性相对较小。于是,一个联手滨海新区,成为滨海新区金融等方面分区的想法开始成为海淀方面退而求其次的现实之选。
联手滨海?
“通常来说国家批准综合配套改革要遵循区域带动原则,就是选择一个制高点来带动一个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太可能在一个区域内同时批准两个改革试验区。滨海新区已经被明确作为整个环渤海地区的引擎,是不是还能再批准中关村搞综合配套比较困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一位区域经济专家对记者说。
对于这个客观现实,海淀区显然也有所准备。4月11日,于军说:“实在不行,能否让中关村和滨海新区搞个互动?比如说在中关村设立一个‘滨海新区中关村分区’,让我们也同等享受滨海新区的优惠政策?”
天津滨海新区管委会投融资发展局局长陈窻得知中关村的想法后,对记者说,目前滨海方面还没有收到海淀区关于这个想法的接洽,“我觉得他们想携手滨海的想法非常好。”他分析说,中关村有其高科技的优势、人才的优势,而滨海有土地的优势,有着未来的巨大的政策优势,两个地方相距100多公里,完全可以协作共同发展。
就在去年9月12日,天津已经把手伸了过来,位于滨海新区内的天津高新区副主任刘力曾经到北京拜会中关村管委会的戴卫,探讨与中关村联手的可能性,中关村拥有占全国1/4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全国46%的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此外,这里还聚集着全国1/3的两院院士的高端人才优势。而反观滨海,如今各项领先全国的试点政策正在陆续展开,土地、外汇、风险投资、产业投资、银行业综合经营等金融试点政策已经陆续下发开始试点。中关村的高科技品牌、高级学术机构,加之滨海的政策和土地,两者之间130公里的距离,让两区域的合作俨然成为产学研的“天作之合”。天津市社科院经济社会预测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智说,现在滨海新区已经逐步坐拥国家的试点政策,但是由于滨海新区核心区———开发区为代表的现代制造业基地,高科技的人才和高科技的公司匮乏,怎样让这些试点政策落地,而且在未来几年利用好这些政策,是滨海最为现实问题,而中关村有能力助上一臂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