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高桥保税区调整功能定位,驶向新的目的地:海港新城。
4月18日,中国国际商品中心在外高桥启用。在外高桥集团总经理舒榕斌看来,这个用于促进中国对外采购的保税展示中心是外高桥在新形势下建设展览交易中心的重要举措。
“我们正在摸索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他说,除了展览交易中心,外高桥转航海港新城的内容还包括建设营运、物流、研发、活动和居住中心。
中国加入WTO后,按照国际通行法则全面开放,保税区原有的优惠贸易政策优势弱化,部分从事一般贸易的企业流向区外。同时,保税区内商务成本上升且后期发展的土地空间有限。
与此同时,外高桥码头的年吞吐量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240万吨飙升至2006年的1374万标准集装箱;区内企业也从简单贸易和仓储向高端进出口贸易和现代物流发展。
中国国际商品中心无疑是发挥港口和保税功能的成功样本。舒榕斌说,“该中心降低了国外先进设备的展示交易成本和国内企业的采购成本,而且还能吸引相关贸易企业进驻保税区,开展相关展品的技术培训、售后服务、贸易、物流服务,形成一个小的产业链,从而实现贸易功能的综合提升。”
提升贸易功能的同时,培育部分贸易企业向国内营运中心发展也成为外高桥转型的一大内容。因为贸易企业发展到营运中心,对土地的需求很少,而其贸易功能和附加值都大幅增加。去年,经认定的14家跨国公司营运中心全年完成销售收入比上年增长34.8%,纳税增长58.2%,远远高于保税区企业的平均发展水平。目前保税区有6000多家贸易企业,今年计划至少把营运中心培育到50家。鼓励原有生产型企业升级为研发中心,吸引更高能级的物流企业建设物流中心也成为外高桥转型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