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做阎良区的荣誉农民,因为这里有我太多的脚印,有我甜蜜的事业”。也许你怎么也想不到,说这话的居然是一个异乡人——渭南市富平县刘古镇的村民宋锦科。为什么阎良这片土地有这样神奇的跨地域吸引力?其实,只要你到阎良广袤的田野,看看那壮观的超过10万亩的一个个瓜菜大棚,定格那一张张阎良农人的笑脸,相信你一定会感受到阎良农业的吸引力……早春菜带来的早收益
“我有七亩地,七亩全种菜。
“秋后算账”是过去关中农村经济流传千年的一句“名言”。但是,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阎良农民却改变了这一传统模式。阎良的早春菜以上市早、质量优、无公害而芳名远播。经国家质检总局认定,阎良成为响当当的无公害生产基地,仅今年的早春菜面积单项达到了5.65万亩。目前,近2.1万亩的早春西葫芦已经陆续上市,日上市量达到1000吨左右。
为了实现农民增产增收,阎良区已组织多次外出推介,区委书记陆治原、区长苗宝明远赴长沙等地亲自推介。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规模化无公害生产和多渠道畅通销售,才出现了“我有七亩地,七亩全种菜”的早春菜种植效应。
瓜农的甜蜜事业
在关山镇长山村的甜瓜大田里,碰到一个瓜田的守望者。他一边给瓜苗浇水一边给瓜棚培土。问他为什么这样悉心,他说阎良的甜瓜早熟靠的就是弓棚的保暖,但弓棚怕风,一旦吹开了口,就会撕裂覆盖的塑料薄膜,不但会加大生产成本,而且延迟甜瓜上市日期。今年早春刮风天气比较多,风也刮得大,所以他就一直守在瓜田里。这个瓜田的守望者就是阎良首届甜瓜大赛的瓜王王增强。瓜王的这种守望已经十多年了,只是每年因天气的变化不同,守望的时间有长短之别。在王增强的这种守望中,阎良甜瓜的种植从起初的10余亩发展到现在的5万多亩,并带动周边区县发展3万亩,产品远销数十个省市。从2005年起,阎良甜瓜走出了国门,销往俄罗斯等国家。
最能体现阎良甜瓜现代化生产的是由西北农林大学承担的国家财政部农业技术推广模式——阎良甜瓜试验示范站的建立,对关山甜瓜进行品种选育、设施栽培、病虫害防治、优化施肥、轮作倒茬、保鲜贮运等技术的研究示范与推广,填补了阎良甜瓜科研的空白,实现了阎良甜瓜的专业化育苗。示范站投资230万元,其科技附加值眼下可为瓜农增加产值数千万元,未来的效益让农民更是看好。
在关山镇长山村,几乎是家家种瓜,连以前在外的手艺人也被吸引回到村上的瓜田里。想做阎良荣誉农民的宋锦科就是这样一个奔波在阎良和渭南之间的农民,奔走在甜瓜种植中的他竟然成为了阎良农技站便民服务队的队员。
“这样好的发展势头也有令人担优的地方,因为10年前我们是用老笼装着甜瓜去西安找市场,现在是市场来找我们了。瓜王说给记者的这席话,给农产品规模化发展后必须跨区域保护产品提出了新的课题。
延伸的农业产业链条
“落花时节又逢君”。在麦田里,再次遇上了对阎良农业有突出贡献的一个人——万勇。他说,由于蔬菜、甜瓜种植需要倒地,小麦种植成了阎良农业多变的风景中不变的部分,粮食生产依旧是阎良现代农业的重头戏。万勇是阎良土生土长的农技人员。他研制的“阎麦8911”新品种在黄淮和关中地区大面积推广,推广面积累计达1500万亩,创造社会经济效益5亿元;2006年又选育成功“阎麦9710”新品种,以其优质和抗逆性强、产量稳定通过了省级审定。说起小麦,万勇最高兴的是阎良区把小麦这个产业链做长了。逐步形成了“产业基地+企业+协会+农户”等多层次、多形式的贸工农相衔接、产销加工相结合的产业集群、产业链。
通讯员 张雅嵘 本报记者 赵静 实习记者 刘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