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劳动奇技,做自己的英雄”,从今年3月10日开始,中宣部教育局、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联合打造了一档大型电视节目——“2007劳动榜样”,此项活动旨在借助电视手段反映普通劳动者的优秀技能,为技术工人提供一个展示聪明才智和精神风貌的平台,创建一个属于劳动者的舞台,借“五一”劳动节的来临,唱响劳动者赞歌,以展示“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时代精神。
该活动从全国普通劳动者中海选出36名身怀顶尖劳动技能的优秀者,并于本月17日至19日参加了在北京的决赛,最终有6名参赛者获得“2007劳动榜样”的殊荣,在全国电视观众面前展示他们的劳动技能与人格魅力。
这是一场耐人寻味的“选秀”,是因为参赛选手阵容强大:他们之中有子承父业的全国劳动模范张秉贵之子张朝和,有登上国家科技奖最高领奖台的长春一汽工人王洪军。更有许多技艺精湛的普通劳动者,他们是:来自辽宁的年逾七旬、身患癌症的电焊工解明远老师傅他的绝活儿是带气修补煤气管道来自黑龙江的22岁姑娘刘薇她的工作是研究动物的皮毛3分钟里她蒙上眼睛手摸识别上百种皮毛不会出错来自天津的叉车司机张苓他能用叉车挂啤酒瓶堪称“非著名杂技演员”……他们的绝技令人惊叹,他们的事迹令人叹服!同时也因为活动的评委阵容不容小觑:这里包括全国著名劳模李素丽,当代工人的杰出代表许振超,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研究室主任时统宇等。
这是一场耐人寻味的“选秀”,是因为一段时间以来,各种“吸引眼球”并带来巨大商业利益的选秀和造星运动风起云涌、纷至沓来,“一夜成名”、“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正迷惑和误导着青少年;媒体内容泛娱乐化、消费文化泛滥、严肃文化陷入困境的倾向也正在淡化着一些媒体应当担当的引导正确舆论的责任,大家越来越深地感受到电视节目贵族化和低俗化的威胁与危害。那么,电视工作者的责任在哪里?中国电视的人文关怀在哪里?“2007劳动榜样”节目对此做了最好的回答,他们大张旗鼓地展示了普通劳动者的人文情怀、创造成果、贡献精神,为普通劳动者铺就了一条“星光大道”。“2007劳动榜样”的难能可贵与弥足珍贵就在于主流媒体真正展现了社会主流和主流价值,真正挖掘了“普通劳动者”这一永远的中国电视的优质资源。
这是一场耐人寻味的“选秀”,这是因为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通过自主创新,尽快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产业升级,是实现强国之梦的有力途径。自主创新就离不开普通劳动者在各行各业发挥聪明才智。然而不久前,上海进行的一项4000份入户调查问卷显示,只有1%的学生家长愿意孩子当工人。这一现象不能不令人担忧。
为此,广州日报的一篇文章说:“我们正处在一个向现代工业化国家的转型时期,这就决定了工人是不可或缺的社会力量”,“真正创造产值和价值的是工人”,“发达国家,如美国80%的优秀人才聚集在企业,而我国只有30%左右的人才在企业,大多数精英都集中在党政机关、金融保险等第三产业,这样的一种人才分配格局显然不利于企业竞争和科技创新。”“一边是高级技工年薪30万元仍一‘工’难求,一边是仅有1%的人愿意做工人,这样的悖论性的存在,很好地凸显了工人的身份认同与社会需要的对立。如何化解这个对立,从小的方面来说,关系着一个阶层的切身利益问题;从大的方面来说,则关系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发展问题。”
而“2007劳动榜样”节目则正是在为重新擦亮“工人”二字,唤醒工人的自尊与责任感而鼓与呼。
这是一场耐人寻味的“选秀”。最近,广电总局强调,各级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和播出机构要充分认识抵制低俗之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维护广播电视的公信力和影响力。要靠提高节目质量和创新节目形式,以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优秀作品吸引人。要了解群众需求,不断推出群众欢迎的新节目、新样式,努力推出精品。
“2007劳动榜样”节目正是抵制低俗之风,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为人民群众提供健康高雅、丰富多彩电视节目的践行之举。于都
观点<<<
从传播心理学
看电视真人秀
任何作品不管是呈现型的还是再现型的,都绝不应等同于所拍摄对象的原生形态,而应充分体现拍摄者制作者主体的假定如要实现至真,除了总体上要遵循历史真实和生活真实的创作原则,还要在这一前提下追求更高的真实,即符合人的情感发展的真实原则与情感真实的逻辑。真人秀节目作为一种电视艺术,同所有的再现艺术一样,为人们提供的不过是关于外部世界的幻象。但是由于它所具有的视听音画即时传真的特质,所提供的幻象让接受者感到更亲切、更真实、更像生活的原生形态。这种类似生活原生形态的呈现型效果,满足了人们观照现实的外部世界,并由此实现对自我生存状态的理解和评价的本能需求,因而产生出精神上的愉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