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渭南讯(记者 刘兢)“老头子,你总算可以闭眼了!你生前一直想有本自己诗集的心愿总算实现了。我们把它和你视为珍宝的《诗刊》放在一起。你看到了吗?”昨日,51岁的华县农妇冯芬仙悲喜交集。张汝衡,冯芬仙的老伴,生前是华县莲花寺镇东庄头村的农民,一生热爱文学。
2003年就准备好了诗稿
早在2003年,张汝衡就准备好了第一本书的诗稿。为出书,他还和冯芬仙闹过一阵子“经济独立”,说自己的钱攒下是为出书的,让妻子不要“打主意”。当2003年8月一场洪水突然袭来时,张汝衡从家里最先抱出来的,是自己的书稿和《诗刊》,而家园却在顷刻间不复存在。无奈之下,冯芬仙决定让大女儿、女婿和小女儿南下打工,既减轻家庭负担,还可另辟一条经济来源。而他们老两口带着1岁多的小孙子,担负起重建家园的责任。原想着打工挣钱能攒点下来,圆了老张的心愿。可孩子们打工第一年的收入太低,只能维持生活。虽然生活上应付过去了,不过冯芬仙深知丈夫的心愿,2004年开始,她给在外打工的女儿们下达了“硬指标”,每人每月攒下500元,尽早攒够父亲出书的钱。大女儿张兆洁说,当时没有别的念头,就是想尽快替父亲了了心愿。平日里就简简单单地过着,从不随便花钱买衣服什么的。书上签下名字献于父亲坟前2006年10月,冯芬仙和两个女儿张兆洁、张兆静总算积攒够了1万元。10月9日,当兆静和母亲到西安找到出版社时,对方开口的15000元又让娘儿俩心里“咯噔”了一下,还是不够啊!冯芬仙说,老张年轻那会儿就想出书,因没钱一直搁着。直到去世前,还说,这一生没有结果,没脸见人啊。当听到出版社说出的价钱时,真是不想替他出了。倒是女儿坚持说,再苦再累都要完成父亲的心愿。后来是老张的一些好友帮忙,最终出版社同意出版了。前不久,老张的诗集终于问世了,但此时他已经去世一年多了。冯芬仙用她那双因劳作过度似枯树皮一般皲裂的手摸了又摸,看了又看;两个女儿也觉得心上的一块石头落下了。略显活泼的张兆静说,古有花木兰替父从军,今有两女替父出书,没什么稀奇。遗憾的是父亲没能亲眼看到他的诗集问世。不过我们在书的扉页上签下了他的名字和自己的名字,献于坟前,父亲地下有知,应该会看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