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承明接受本报独家专访。记者走进承明内心,聆听他的心灵独白
用爱拥抱每一天
2005年初,承明不幸罹患神经内分泌未分化小细胞肠癌。同年9月20日,在香港实施了手术后,一直在香港、上海两地治疗。
4月20日,正在外地治疗的承明回到深圳,一下飞机又再次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内心世界,聆听他的心灵独白。
承明的生命观
我一直在笑,一直很开心。年轻时受的苦遭的罪太多太多,现在日子好了,却马上就会离开这个世界了。可是,我不悲观。
人生精彩不以时间长短衡量
希望自己能创造生命奇迹
记者:自本报和其他媒体报道了您的事迹以后,社会各界十分关心您的病情,并真诚希望您能安心治疗,创造生命奇迹。最近治疗情况怎么样呢?此时此刻,通过本报,您最想给关心您的社会各界说些什么呢?
承明:我患病后,一直是在香港、上海两地治疗,在香港是西医治疗,开刀后切除了30公分长的结肠,然后进行化疗;在上海是中医治疗。春节前我转到了华东一个偏僻的小山村进行封闭治疗。上个月,检查了一次,结果显示病情比较稳定。非常感谢媒体和社会各界对我的关心,我也希望自己能够创造生命奇迹。
我现在只不过做了一点小事情,大家却给了我这么多的关心和爱护,这些都是我无以回报的。我觉得这是一种爱的循环,如果我真的有幸逃出病魔的恶爪,我将在有生之年,一直从事社会公益事业。从生病之日起,我就告诉自己,我的企业经营事业已经结束了,我的另一种事业—爱心公益事业开始了。
记者:其实,您正在创造着生命的奇迹。从2005年9月做手术,到现在已经19个月了,这是一个让人振奋的奇迹。
承明:是呀,我那些知青战友们都叫我“周岁宝宝”。当时,我刚查出来时,是癌症中期。我就开始查阅相关文献,共查了400多例,没有一个人活过三年,最短的3个月,最长的两年零七个月。
“我的人生已经够精彩了”
记者:您悲观过吗?
承明:我一直在笑,一直很开心。年轻时受的苦遭的罪太多太多,现在日子好了,却马上就会离开这个世界了。可是,我不悲观。为什么呢,因为我觉得我的人生已经够精彩了。
什么样的人生才叫精彩?就是不光有甜,也不光有苦,而是酸甜苦辣都有,这些我都尝过了。人生的精彩,不是以时间长短来衡量的。人生不就是这么一回事嘛,不管生也好,死也罢,我觉得一定要过好每一天,把要做的事情尽量多做一些就行了。
不想成为社会的负担
记者:正是因为美好的东西都短暂,所以您现在更加珍惜生命?
承明:是的。我这个人做好事跟别人不一样,我首先要保住自己,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别人。我不能成为社会的负担,这是我从小到大都恪守的做人准则。这是我一直在躲避媒体的主要原因。你看,你们的记者去了内蒙古,去了安徽,去了贵州,沿着我当年的路走了一遍,这就更让我心里很过意不去,我不想让别人为我去忙碌,去操心。本来,我就没有什么可报道的,我是一个很普通的人。
记者:您的这种性格特征受哪些人影响?
承明:母亲影响最大。我母亲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她总是想着别人。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教导我不要成为别人的负担,不要轻易向别人伸手。1996年,我投资被骗,有一段时间,一天只能吃一碗馄饨,但是,我从未向认识的朋友们借过一分钱。在我事业最低谷的那几年,我跟妹妹都不联系。我最怕麻烦别人,最怕给别人增加负担。在小时候,在最困难的时候,我都从来没有成为过别人的负担,现在我病了,一样也不想成为别人的负担。我要用心感动每个人,用爱拥抱每一天。
承明的经营观
“让退三分”生意也兴隆
企业经营目前一切正常
记者:您生病后,企业的运转会受到影响吗?
承明:知道患上这种病后,我就回到厂里,进行安排,厂里人都不知道。后来,你们媒体曝光了,许多供应商就跑过来问:“你们老板什么时候死啊?我们的货款会不会有问题呀?”员工们听了心里很难受,特别是那些跟了我十几年的老员工。慢慢地,供货商们打消了疑虑,现在你们都看到了,企业经营一切正常。我想,这主要是得益于企业有一支稳定、优秀的经营团队。
做生意先要做人
记者:听说您做生意时,从来不请对方吃饭喝酒,也不给回扣,生意却越做越大,这有什么诀窍?
承明:做生意先要做人。要做诚实守信的人,做有爱心的人。我认为,做人做好了,有了好的口碑,那就是最大的广告,就有做不完的生意、赚不完的钱。特别要做有爱心的老板,并且要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员工,让企业的每一个人,都成为善良的人、诚实的人、有爱心的人。形成了这样的爱心团体,形成了这样的爱心品牌,就能受到社会的肯定,就能得到客户的信赖,就能做成大生意。
记者:您这不是打破了生意场上的“规则”了吗?
承明:我做事包括做生意都讲“德”字,“德”是第一位的,“才”则次之。因为“德”是不可替换的,“才”是可以通过培养提高的。这是我做人做事做生意的方法和原则。多年来,我就是根据这个信条来为人处世的。做生意时,我也坚持“让退三分”原则,不斤斤计较,能让则让,有时让到亏本也不反悔。但是,只要真诚相待,亏了本,别人会记住你的,他们有生意还会找你做。而且,他们还会给你做“免费广告”,帮你拉生意,最后你仍然盈利。别人不与我做生意了,不买我的产品了,我也会面带微笑地送客,并谢谢他们曾经与我合作,欢迎他们下次再来。很多客户来到我这里,我会告诉他,我不会交际,不会陪你到夜总会,也不会陪你喝酒跳舞,不会给回扣。如果你不愿意,我就不陪你做生意了,但是非常感谢你来看望我。事实是,很多客户还是继续来跟我做生意,而且生意不断。你看,“让退三分”不是生意照样兴隆嘛!
承明的生活观
余生全部交给爱心事业
节俭朴素是生活习惯
记者:您虽然是一位身价不菲的港商,但我们在您的衣柜里发现,好多衣服都打着补丁,员工也说您经常和他们一起吃食堂,这是做秀,还是您的生活本色?
承明:早年生活的艰辛,使我一生养成了节俭朴素的生活习惯。你们看,我现在脚上这双鞋已经穿了四五年,鞋底都补了好几次了,就是舍不得扔。别看我在吃饭穿衣上不太讲究,其实,我是一个热爱生活、很会享受生活的人,不过我更注重的是精神层面的东西。在工作之余,我喜欢游泳、打乒乓球、高尔夫球,喜欢唱歌、跳舞,还特别爱好收藏把玩石头、字画、古家具、印石。
记者:听说您在创业之初就为东胜电机厂定下了“传贤不传亲”的规矩,您生病后,企业交由非亲非故的一位董事打理,您的股份也将逐步转移出去。对此,家人难道没有异议和想法?
承明:我太太跟我相濡以沫近30年,非常了解我,在这件事上她同样支持我。我选择企业接班人有三个标准:一是对企业有感情,二是对企业有贡献,三是具备管理企业的才能,三者缺一不可,但是妻子、女儿不具备这几个条件。
现在,我已经把部分股份转移出去了。这个企业虽然是我一手创办的,但是,到我生命的最后一刻,我的所有股份都会转移给他人,那时,我留给这个企业的唯一印记很可能就是一张泛黄的照片,让员工们知道我是这家企业的创始人就行了。我还曾跟家人探讨过,我走后,身上所有的东西包括人体器官都捐出去,还给社会。
未尽到做父亲责任最遗憾
记者:说到家庭,您认为您是一位合格的丈夫和父亲吗?
承明:创业10多年来,由于工作太忙,我很少陪家人,对家庭我很少照顾,我对女儿没有尽到做父亲的责任,这是我这一生最苦涩的遗憾!想起来我心里就辛酸。大女儿在日本学日本文学,这么多年来,她靠打工养活自己,我对她没有多少帮助,她把我给的钱都存进了银行。她说:“我的钱自己赚。”女儿们都很懂事,很听话,生活很艰苦、很俭朴,使我非常放心又非常感动,也感到非常骄傲。
记者:这些年,您帮助人从不声张,也不给受资助者回信,这是为什么?
承明:对这些信件,我都会一封一封地认真阅读,不回信是因为我的付出不求任何回报,不想让我的资助成为他们的心理负担。一个人什么都不能永久地留在这个世界,惟一能够留下的就是他的精神。当你伸手去帮助别人,他给你的那个笑脸才是最真实的,是永远不变的。
全社会共同推动爱心事业
记者:在您此次赴外地治疗期间,在病榻上仍然关注着爱心事业。现在您的爱心事业进展如何,有什么新想法?
承明:今年春节后,我给我的助理布置了一份“作业”,就是着手第二所希望小学的选址工作。目前,地址已经选在贵州革命老区,筹建工作正在顺利进展当中。我倡导的“阳光扶教公社”,目前虽然还没有正式开始,但是已经得到了许多支教人士的关注和回应。我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希望社会上所有有爱心的人都积极参与进来,共同推动爱心事业发展。我的余生,肯定是全部交给爱心事业了。
让更多的人传承社会责任
拥有强烈的知青情结
记者:我们接触了很多跟您熟识的人,大家都有一个感受,就是您身上有一种强烈的知青情结。
承明:这不是我一个人独有的情结。在上海,有这样一个很大的群体,有的已事业有成,有的还生活在温饱线上,但是,当我们在一起的时候,所有的财富差距、所有的地位悬殊都消失了,我们就像兄弟姐妹一样,因为我们有着共同的过往,有一个共同的青春。每一个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几乎身上都有这样一种知青情结。
记者:我们在内蒙古、安徽采访时,深深地感受到他们已经把您当成了当地人。
承明:我在内蒙插队4年,在安徽插队3年。2002年,在离开那里30年后,我第一次回到内蒙。我平时不轻易落泪,但那一次,我一下车就哭得受不了,一路走,一路哭。我当时的感觉就是,我的根就在这里,离开这里30年,我只是去了他乡,现在,远方的游子终于回来了。
记者:现在,你们这代人都正在默默地为共和国奉献着。
承明:是呀。我们生长在一个奉献的年代,所受的教育和社会环境告诉我们,奉献是我们的责任。所以,我们奉献了青春,奉献了人生中最美好的岁月。有的人在经历过后,可能会感到愤愤不平:为什么我们这代人要经历这么多的苦难?我是比较正统、比较阳光的,我就告诉他们,我们已经比我们的前辈幸福多了,我们不应认为自己苦。几千万的革命前辈躺在地下了,他们向谁去讲述他们的苦?为什么他们年轻的生命要被一颗子弹击碎?为什么他们要在如花的年龄,却为了我们今后的生活而长眠地下?历史,注定要从我们的身上走过,只有这样,才有未来的好生活。历史的脚步,就是这样滚滚向前的。
尽己之力为社会做点事
记者:您认为你们这代人身上肩负着什么样的责任呢?
承明:有一件事,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亚洲金融危机时期,韩国的经济受到重创,全体国民纷纷捐出个人的私有财产,帮助自己的国家共度难关。几年后,整个国家便重新崛起。这种强烈的民族精神,令我们深思。中国有着几千年悠久文化,也有着可贵的民族责任感,如果在我们这代人身上出现断层,这不仅仅是我们这代人的悲哀,而且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悲哀。现在,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是有很多堪称我们这个民族精华的东西,却正在消失,这是一件很值得我们警醒的事情。我一介布衣,做不了什么大事,只能通过自己的微薄之力,为我们的社会、国家做一些事情。现在,我所做的一切,就体现了我的这种想法。
记者:这恐怕就是您筹划“阳光扶教公社”的初衷吧?
承明:对。现在的许多支教活动,去时倾巢出动,过了一两个学期,又都走了,那里的孩子们又没有老师了。我想通过“阳光扶教公社”这种模式,集中社会的资金和力量,在贫困地区建立起一种长效的教育帮扶机制,通过这种持之以恒的扶持,使那里的下一代在拥有知识和文化的同时,培养起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责任意识。
做好事的真正目的是传承社会责任
记者:对您而言,做好事只是一种形式,其真正目的在于传承一种责任,不知道这样的理解对不对?
承明:确实如此。如果仅仅停留于做善事,那再简单不过了,随便拿点钱去,就达到目的了。但是,这是一种施舍,离真正意义的帮扶还有一段距离。真正意义上的帮扶,不是一味地给他们“输血”,这样很易催生受助者的依赖心理,长此以往,这将是一件很有害的事情,最重要的是帮助他们恢复“造血”功能。因此,我认为帮助别人不仅是物质上的,还有其他很多方面。如果只给点钱,那太简单了。我帮助别人,做好事,主要是承担一份我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更重要的是,我想通过这种方式传承这种社会责任,希望更多的人担负起这种责任。
企业要“生产”合格公民
记者:您在企业经营中,是不是也体现了这种责任感呢?
承明:多年来,我虽然管理过多家企业,但实质上只是一名高级打工仔,工人们的酸甜苦辣,我都品尝过,因此,现在企业已经发展起来了,我一定要好好地善待他们,因为企业的财富,都是他们一手创造出来的。
工厂买材料花了多少钱,来了多少客人我可能不一定都知道,我就是一名“企业医生”和“政委”,主要精力放在营造企业的和谐氛围上。让阳光照在每一个员工的脸上,就能让阳光照在企业的前途上。我们厂的员工最低工资为900元,包吃包住,远远高于劳动部门核定的工资标准。企业严格执行8小时工作制,如果需要加班,还会安排倒休。我们还为员工们设立了电脑培训室、图书馆、台球室、歌舞厅、旱冰场、篮球场和足球场等活动场所。在2005年初东胜厂乔迁新址时,还专门腾出一块空地,为员工建起了休闲公园。我相信道德和人情相结合的力量是无穷的。吸引外来工,不光要用工资,还要用感情和文化来留人,用人性化、人情味的管理来留人,用富于吸引力的企业文化来留人。我认为,企业不仅要善待员工,生产合格的产品,还要“生产”合格的公民。
记者:企业怎么“生产”合格的公民?
承明:一家好企业,就应该是一所好学校。我们东胜厂有一项特殊的“入厂仪式”,每一位新员工入厂后,必须接受为期一周的封闭式学习,学习的内容不是操作技能,而是接受社会公民道德、责任、进取、成才等教育,并且这种教育还贯穿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让员工懂得做事要先学会做人,做人要懂得社会责任,从我做起,尽自己所能,为社会奉献微薄之力。我们厂区内划有斑马线,让员工们养成遵守交通规则的习惯;我们的规章制度没有“严禁”之类的词语,都是“请”字当先;我还带着全厂员工加入“爱心一族”,利用休息时间参加爱心公益活动。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不仅要把员工培养成诚实的劳动者,还要把他们培养成具有爱心和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公民。即使有一天他们离开了东胜厂,他们依然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认为,经营好企业,让自己和员工们的腰包都鼓起来,这只是企业家应该履行的“第一责任”,而把员工培养成为有爱心、有责任感的社会公民,这才是企业家的“最高责任”。
记者:有人认为,您的成长经历,折射着国家命运和时代变迁的印痕;您的创业经历更是深圳20多年改革、开放、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对这种观点,您如何认识和看待呢?
承明:没有改革开放,哪有我的今天。是改革开放成就了我,是深圳成就了我。我是顺着时代的步伐走到了今天,并与深圳一起成长。我成功不成功,我不敢说,但我可以忠告想成功的人:不要急功近利,不要好高骛远,要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这才是走向成功的金钥匙。深圳的发展不就是这样吗?我相信深圳的明天会更好。
记者:病榻上的您,对企业社会责任又有哪些新的感悟和思考?
承明:社会责任不单单是企业应该承担的,每个公民对社会都应该承担一份责任,只是责任大小不同而已。
本版撰文:深圳商报记者王荣李红郝又满张清华万鸿涛
摄影:深圳商报记者范国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