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航时的补给船
本报三亚4月22日电(记者 林书喜 特约记者陈朝辉摄影报道)昨天下午2时许,我省首艘千吨位级的远海捕捞补给船“盈海6号”在三亚港码头徐徐靠岸,从而结束了我省渔业捕捞没有专业补给船的历史。
补给船使渔民收益翻两番
船刚靠岸,三亚港几家水产品加工企业的工作人员就迫不及待跳上船看鱼品。船舱冰库里码放着马鲛、石斑、红鱼以及其它大量的深海鱼。“我们还捕捞到很多金枪鱼,已经先处理了。
这些鱼的价格每斤都要几十元,中沙、南沙渔场的效益非常好。”“盈海6号”的船老大、临高椰丰远海捕捞公司负责人桂建海说。很快,他就被人团团住。“桂总,到我们公司去坐坐吧,我们好好谈谈合作的事项。”
据省海洋与渔业厅相关人士介绍,此前我省有过补给船出远海,但吨位小,没有坚持下去。
站在一旁的临高县渔业与海洋局局长陈卓尔介绍,临高渔民这次在省海洋与渔业厅资助200万元的情况下,又自筹资金200多万元,改造了两艘千吨位级的远海补给船“盈海6号”、“盈海7号”,带领74艘渔船,远赴中沙、南沙开辟新渔场,意义重大。
今天返航的“盈海6号”带回了近200吨的深海鱼,“盈海7号”也已有上百吨的收获,将于近期返航。这两艘船共补给200吨柴油、300吨冰和310吨水。
陈卓尔算了笔账:以前渔船出海,作业3天,路上却要花6天,如果再加上回来补给所花的时间,前后要半个月。现在有了补给船,渔船出一趟海可以作业20天,降低了往返的成本,捕获的鱼品能及时清仓,效益可以翻两番。
捕捞独腿支撑难题将破解
陈卓尔说,临高目前还没有可以停靠大吨位级渔船的渔港,水产品加工、交易等高利润的产业环节只能流落在外。但这些遗憾很快就会破解。
今年1月,新盈港在停工12年后重新开工建设。两年后,新盈港规模将达到年卸鱼量5万吨以上,满足800到1000艘大中小型各类渔船进港停泊避风和交易需求,不但解决困扰临高渔业发展已久的渔船“回家”问题,每年还可为当地创综合税收1000万元以上。今年3月,武莲渔港建设项目开工,该港功能定位为水产品集中交易、渔业补给、加工等,为临高渔业生产提供全方位服务,拉长了渔业经济产业链。同月,投资6000万元的县水产品加工项目一起开工,填补该县作为渔业大县却没有渔业加工厂的空白,破解了临高渔业只有捕捞独腿支撑的困局,将极大提升临高渔业的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