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网消息面广量大的农村缺乏有效治污设施,大量生活污水被直排到田间河塘。“江南水乡难见清水”,已成为苏南农村的严酷现实和棘手难题。
4月20日在常州召开的中德生态城市总结会上,中外专家呼吁,农村治污要摆脱工业化的思维定势,切莫简单克隆、直接套用、贪大求洋,城市、农村应各行其道,根据农村特点、风俗习惯以及自然、经济与社会条件,因地制宜地采用多元化的污水处理模式。
东南大学博士生导师吕锡武教授说,一想到污水,就要建污水处理厂。但农村污水不同于城市污水,城市污水包括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径流污水等,由城市排水管网汇集并输送到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从经济上看,城区人口密度高,服务业高度发达,集中管网和集中处理是最经济的选择。而农村污水一般是生活污水,集中管网无法通达,即使能够随主要道路延伸,接管费用和长途污水泵站花费都非常高,单位污水处理成本下不来。
他指出,眼下处理农村污水有几种误区:一是遍地开花,一些经济发达地区规定每个村都要上一个污水处理厂;二是大而无当,吃不饱,农村污水分散量小,小设施一天才处理三四十吨,导致很多处理厂达不到设计处理能力,形成巨大浪费;三是长途奔袭,花两三千万建设污水管网,一路建设加压泵站,把农村污水千里迢迢运到城区集中处理。从技术上看,长距离长时间的运输,增加了污水在管道中停留时间,易产生恶臭和二次污染,也加大了处理难度。
德国专家腾格勒指出,人们已经开始反思工业化时代传统的污水处理方式,即以巨大的基础建设投资和运行维护费用为代价,同时耗费大量的能源和资源。眼下的国际趋势是,从传统的机器化治理向生态环境友好型转变。在机器隆隆运转的时代不要忽视了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利用植物、微生物的活动处理污水,虽然与常规工艺不同,但是同样也能有效处理污水。
他告诉记者,在德国农村,绝大多数村镇采用生物处理方式。很多家庭会自己处理垃圾,如把生物垃圾制成肥料种花,在自家小院建立生物循环系统,用太阳能发电,用沼气作燃料。普遍的是生态湿地技术,用沙子、碎石、卵石、纤维过滤污水。
作为中德合作的生态示范项目,腾格勒博士把德国湿地也“种”到了常州。常州市规划局局长张东海介绍,为解决集中管网未覆盖的城市外围、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生活污水处理问题,德国专家将人工生态湿地污水处理系统作为首选。这块建成的1000平方米的生态湿地,类似一个小型污水处理厂,日处理生活污水70m3,服务小区1300位居民。混浊的污水经预处理后,通过大阻力配水系统均匀流经种满芦苇的生物滤床,经过生化反应,有机污染物被有效降解、吸收和转化,臭气熏天的污水在出水口变成了潺潺清流,汇入连接长江与太湖的新孟河。
湿地利用河滩废弃地,由天然生态系统简单修建而成,没有复杂的机械设备,不用人工,每吨处理成本还不到3毛钱,但处理效果却是出奇得好。湿地出水中的COD、氨氮和总磷含量均优于《城镇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一级B标准,其中氨氮去除率高达93%,比一级B标准高出3倍多。污水沉淀下来的污泥干化后,可变成有机肥料。
吕锡武教授将常州做法称为“农村生活污水点源治理的典范”。他说,其实,在农村,煤渣、砂石甚至土壤是天然过滤器,蚯蚓、芦苇等生物是合格的清道夫,由此派生出塔式蚯蚓生态滤池技术、地下土壤渗滤系统等多种污水处理技术。其中,土壤渗滤系统最简单,就是用粘土、砂、草炭等人工配置成人工滤床。对于各种土法、洋招,各地在选择时要量力而行,处理工艺的选择不能盲目攀比,一味选择时下时髦先进、自动化控制水平很高的处理工艺,而应着重考虑适合农村特点和农村实际的技术,操作上也要简便易行,维护管理方便。本报记者蔡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