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衡水日报》记者王贵锁本报记者闫锐)往年一望无垠的麦田,今年却出现大片大片的白地。“这不是撂荒,都是留着种棉花的!俺村改麦种棉,全是因为有了新水价。”4月6日,衡水市桃城区国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张春福告诉记者,全村今年增加棉花种植面积200多亩。
2005年8月,桃城区水务局在盐堤口村和国家庄村试行“提补水价”。盐堤口村按水计量,即深层水每立方米价格由0.35元提高到0.5元,浅层水每立方米由0.2元提高到0.25元,地表水每立方米0.14元不变,水务局每立方米补贴0.05元;国家庄村按电计量,全村的灌溉用电电价由0.7元提高到1元,水务局每度电补贴0.1元。提高部分与补贴资金作为节水调节基金,由村民成立“用水者协会”并选出3人保管,每半年按公示的承包地面积平均发放。
采用这种办法,怎么算是吃亏还是沾光呢?国家庄村村民张占英和张汝成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张占英种5亩小麦缴电费540元,其中162元作为节水调节基金;张汝成种5亩棉花缴电费120元,36元纳入基金,水务局补贴二人66元,两人节水调节基金共264元,每亩为26.4元,两人各分得132元。那么,张占英实际缴费为408元,张汝成不但没花钱反倒赚了12元。“不节水哪行?俺自己交钱多不算,还让用水少的沾了光。”算算效益账,张占英今年只留了靠近石津灌渠的3亩地种小麦,其余2亩改种了既节水又增收的棉花。
“自己的钱到了别人口袋里,一下子打破了村民的心理平衡,”盐堤口村党支部书记李树智说,村民震动很大:“越节水越合算,多用水多掏钱。”
于是,浇水前整地分畦的老办法重新用起来;不再嫌麻烦用石津灌渠的低价水浇地;种菜时也不再大水漫灌,而是拎着水壶进行点浇……从"让我节水"变为"我要节水",两村去年节水都在20%以上。桃城区水务局局长邢宝林说:"这是利益机制触动了灵魂。"
"想出这种办法都是逼出来的。"邢宝林介绍,桃城区位于严重缺水的黑龙港流域,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70%以上。几年前,美国一位专家就提出警告:如果还不大力节水,30年后这里将变成一片荒漠。
其实,从分水权到浮动总量控制……他们做过许多尝试。"事实证明新水价效果最好,"邢宝林说,提补水价包含一提一补,提高水价发挥市场作用,政府补贴照顾困难群体。由于政府补贴,真正受罚用户仅占17%,大多数人受益使新水价机制得以顺利运行。
目前,"提补水价"已在桃城区30多个村开始实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