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隍庙地区开了十多年画廊的汲古斋老板杨育新最近愤愤不已,一位成功合作了十年的老画家现在居然跟他讲起价钱来了,而且一涨价就是翻一倍!这让杨育新感到寒心。究竟是画家忘恩负义,还是其他什么地方出了问题?
事件回放
十年交情遭遇无情涨价
“北有荣宝斋,南有汲古斋”,一向是杨育新颇为自得的口号,在这个口号下,十多年来,杨育新与几乎所有的海派书画名家都合作过,Y画家也是其中之一。
由于Y画家的作品颇受收藏群体欢迎,目前价位已达1.5万至2万元一尺。一位客户到汲古斋来点名要买Y画家的作品,按照惯例,杨育新打电话给Y画家的儿子,对方竟开口要价4万一尺。杨育新不敢相信,再打电话给Y画家,画家表示最近没有这位客户所要的那个题材的画,除非是家藏老画里有一张。杨育新询问客户后,对方表示老画也行,Y画家仍开口要价4万一尺。
杨育新胸闷地对记者说,就在一周前双方约定的价格是1.5万至2万一尺,怎么说变就变了?“这位画家我是一直看好的,大家合作得也比较愉快。他的画大家喜欢,涨价是应该的,但也应该控制在一定幅度内,而且也该考虑交情关系,友好合作了这么多年的画廊,他居然一点情面都不给。”
其实,杨育新也知道,现在好画难求,而且画家年事已高,创作的数量日减,价钱肯定是飙高的,只是没想到自己多年的交情一点作用也没起到。买卖做不成无所谓,但画家同画廊的交情,在金钱面前一点经受不起考验,这是让他最为心痛的地方。
现象分析
画家自己试图控制市场
记者询问,Y画家不讲情面大涨价,是个别情况,还是普遍现象?杨育新表示,书画家跟画廊的合作关系,的确会因为其作品的受欢迎程度而发生变化。
同样跟汲古斋合作过的某位画家,当初默默无闻时,画摊在地上任画廊老板挑选,价钱也只有数百元一张。汲古斋看中了这个画家,收了他的画,到处为其做推广,画家渐渐有名气了,就开始暗示杨育新“该涨价了”。
“我不是不愿意他们涨价,涨上去,大家利润增加有什么不好?可是,书画这个行业有点特殊,你的作品必须让市场上的藏家广泛接受,成交量放大到一定程度,很多藏家认同和拥有了你的作品之后,涨价才是合理的。”杨育新说,“但现在情况不完全是这样,有不少画家你这边帮他打出了名气,他给其他画廊作品时就马上提价,其他画廊发现我这里卖得便宜,就跟他抗议,于是画家就来暗示我该涨价了。他们完全不顾市场策略,或者说,画家自己在试图控制市场。”
杨育新还提到一个现象:中国书画名家的家历来就是一个“小画廊”。“他们在自己家里直接卖画,藏家还就喜欢到画家家里买画,好像可以跳掉中间环节,可往往他们家里的价钱比外面画廊和拍卖行的还高,这是如今的普遍现象。所以我们现在开画廊,要同时面对三方面的竞争对手,一是书画家自己在家里卖,二是拍卖行,三是画廊同业竞争。”
背后隐忧
业界缺乏经纪制,人情面子成软肋
记者了解到,在中国有个特殊现象,那就是国画跟油画的销售方式很不一样,油画基本上按照国际惯例有画廊经纪人制度,画家把作品销售代理权签给某一个或几个画廊,基本上不会私自出售作品;而国画界没有明确的画廊经纪制度,都是画廊直接找到画家,价钱当场谈,画廊为画家付出再多推广,仍没有合约上的经济回报承诺,一切都视人情面子而定,而这,恰恰是中国书画交易的软肋。
据悉,中国书画家个人经营自己作品的情况由来已久。当年,海派大师任伯年就是天天在城隍庙摆个摊子卖作品,一些老字号的书画经营单位也很少有签约画家代理其所有作品的制度。一方面是中国书画的“生产”速度太快,另一方面也是传统文化的影响,同中国书画洋溢着浓浓的人文关怀一样,画家和画廊经营者也往往不自觉地接受人情面子为纽带的经纪关系。在当今商品社会,艺术品的价值随着经济的发展一路高涨,传统的以人情面子为纽带的经营关系是否还能维系?这是摆在所有经营者和书画家面前的一道难题。作者:晚报记者詹皓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