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千亿目标在望
天津市新能源及环保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对天津市新能源及环保产业做出了预测,新能源及环保产业年均增速保持40%以上,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新能源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环保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其中设备制造业达到150亿元,资源综合利用业达到300亿元,环境服务业达到50亿元。
“为完成上述目标,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四大原则。”王景良表示,这些政策和措施的出台和实施,将会进一步保证新能源及环保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具体而言,分为四大原则:坚持政策引导、扶植为主的原则。结合国家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宏观政策,从落实、完善激励政策入手,加强宏观引导,营造有利于新能源与环保产业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的环境,做到政策有力、手段灵活、层次多元、协调发展。
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结合我市产业整体布局的具体情况,处理好基地建设与产业聚集、龙头骨干与配套集群的关系,实事求是地确定重大项目规模,做到着眼长远、通盘考虑、合理分布、有序建设。
坚持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的原则。有效拓展产业空间和领域,坚决由传统的末端治理转到为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产品,做到分类组织、突出重点、示范引路、点面结合。
坚持水平优先、注重实效的原则。用技术的跨越带动水平的提升,用优势的互补提高整体的质量,有所为有所不为,追求技术领先、质量最优、效益最大、竞争有力。
4、政策扶持落实到位
尽管我市新能源及环保产业总量增长迅猛,但只有少数企业形成一定规模,产业总量仍然偏小。2005年新能源及环保产业产值仅占全市当年工业总产值(7169亿元)的2.5%,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依然不大。
同时,环保产业内部结构还不尽合理。环保产业利润较低的环保设备(产品)制造业、资源综合利用业产值占到90%左右,利润率较高的环境服务业产值比重只占产业总量的10%左右,所占比例较小,提供的服务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此外,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差,整体竞争能力不强,环保产业低水平重复建设多,设计、制造、销售、建设、运营相互配套、有机结合的产业体系还没有形成;高新技术开发与生产环节衔接还不够紧密,很多科研成果停留在示范阶段。国内知名产品偏少,尤其是缺乏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品牌,综合竞争能力不足。
天津市新能源及环保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对上述存在的问题都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和支持措施。譬如,建立新能源及环保产业发展资金,重点支持新能源及环保技术重大项目和市场急需的关键技术、核心产品、名牌产品和拳头产品的自主创新、产品开发、成果转化、示范工程和国产化等项目的贷款贴息、风险担保等。制定针对新能源和环保产业的优惠政策,切实保证科技进步、技术改造、环境保护和节能资金优先用于支持能源和环保产业的发展。
落实《天津市环保产品认定管理办法》,开展环保设备(产品)认定。整合具有质检资质的检测机构和专家资源,建立天津市节能与环保产业认定委员会,开展认定工作,落实减免和投资抵免所得税、加速产品折旧以及贷款贴息等优惠政策。继续做好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减免税收政策。改进对减免税金的管理,使之切实用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上。另外,建立和实施优先采购制度,尽快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在政府采购和财政性资金建设项目中,必须优先选用国家认证和本市认定的节能、综合利用、环保设备和产品。
本市集中三大区域发展
新能源新材料及环保产业
“十一五”期间,本市将规划30平方公里,集中三个区域,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及环保产业。在新技术产业园区及华苑二期,发展绿色电池及燃料电池等;在津南环保产业园,发展污水处理等环保设备;在静海子牙环保产业园,发展国家七类废物拆借和以此为基础的有色金属深加工,建成中国北方最大的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区。
新能源产业依托科研优势,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和实施资源整合,形成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绿色电池产业研发、生产、经营体系,积极培育和发展绿色储能电池(锂离子电池、镍氢电池等)、光伏电池、燃料电池及关键电池材料,加快产业化进程,培育若干个具有一定规模的重点企业,形成以重点企业为龙头的产业群,提高产业关联度,力争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居国内同行业前列,建成国家“绿色”电池产业基地。环保产业坚持以市场需求和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以整体设计和承揽工程项目为龙头,通过移植、应用、融合生物工程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在环保技术、装备和材料领域、清洁生产及综合利用领域、环境服务领域取得大的突破。重点开发生产污水处理以及循环使用和再生利用、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和成套设备、环保新材料,积极扶持废弃物处理装置和资源化技术设备的生产,巩固国家环保产业基地的优势地位。
同时,整合环保产业优势资源,扶植具有系统设计、设备成套、工程施工、调试运行和管理一体化能力的总承包公司,发挥聚集效应,引导中小型环保企业向专、精、尖方向发展。来源:今晚报
[上一页]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