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讯 (特派 记者陈勇荆州报道)51012尾中华鲟昨日在荆州被放回长江,数千群众冒雨赶到江边为它们“送行”。与它们一起“回家”的,还有沿长江的12个放流点放流的160万尾国家、省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
此次“长江珍稀水生动物增殖放流活动”,由农业部和国务院三峡办联合举办,湖北荆州为主放流点,云南、贵州、四川、重庆、湖南、湖北、安徽、江苏、上海七省二市沿长江还有11个放流点。
昨日8时30分,记者赶到荆州主放流点时,两条放归船上已摆满鱼箱。一条船的船尾,放着两个四米多长、两米多宽的水箱,水箱的一头连着十余米的滑道,直通向长江。水箱中,是此次放流的鱼类中最引人注目的两条大型野生中华鲟它们已在北京海洋馆疗养了一年多,21日才乘专车返回荆州,昨日凌晨1时45分被运到船上,准备放归长江(晨报昨日曾报道)。
9时32分,农业部副部长范小建、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高金榜,用力拉下了水箱闸口的拉杆,一尾巨大的中华鲟随飞溅的水花滑入江中,两岸一片欢呼。
中华鲟专家朱永久说,这尾中华鲟是此次放流活动中最大的中华鲟,长3.67米,重460公斤,为野生雌性中华鲟。2005年11月,它被长江水产研究所捕获,标号28号。研究所帮其人工产卵后,把其送到北京海洋馆疗养。
1分钟后,从北京运来的另一头长2.88米、重160公斤的野生雌性中华鲟,也被放归长江。
半小时后,51012尾中华鲟开始在长江中驰骋。
据了解,昨日,12个放流点共放流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11.3万尾、达氏鲟2000尾,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胭脂鱼28.3万尾;省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三角帆蚌、裂腹鱼等120多万尾。
范小建称,长江是我国淡水渔业的摇篮、鱼类基因的宝库、水生野生动物的乐园、国内重要的渔业产区,开展长江珍稀水生动物增殖放流活动,对拯救珍稀濒危水生动物,养护水生生物资源,保护长江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长江,我的家,我回来了
记者 陈勇
我回家了。
2007年4月22日9时32分,随着“5、4、3、2、1”的喊声,我的眼前突然一亮,水箱打开了一个口子,我不由自主地顺着水向前滑去,前面是明亮的天空、欢呼的人群还有我阔别多年的家长江。
顺着柔软的滑道,我急不可耐地一头扎进了江水中,那带着泥沙味道的江水,曾无数次让我魂牵梦萦,我回家了。
我是一条中华鲟,更确切地说,我是一条体重460公斤、被人们称为“28号”的中华鲟妈妈。长江是我依恋的故乡,在那里,我们出生、繁育后代,世世代代,亿万年。
到大海中吸取营养,然后回到我的家长江上游和金沙江下游去产卵生子,是每个中华鲟准妈妈一生的追求。2005年11月,当18岁的我积蓄了足够的能量,逆流而上一两千公里,历尽艰难来到长江上游,却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产房”。
没有产房,腹中的宝宝可怎么办?正在徘徊时,我撞进了一张大网,还没反应过来,就被人拉上了一条渔船,放进了一个大水箱里。我以为遇到了坏人,挣扎着想逃出去,可他们却把我送到一个养殖场的大水池里,给我打针、输液、按摩,帮助我放松紧张的情绪。后来我才知道,他们都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水产研究所著名的中华鲟研究专家,他们专门帮助困境中的中华鲟生养繁殖。在那里,我有成千上万的同伴。
在他们的帮助下,不久,我就生下了宝宝,这让我既喜且忧喜的是,宝宝终于出生了,忧的是,在我们中华鲟家族里,产后的鲟鱼一般会半年甚至更长时间不进食,靠着体内原来积蓄的营养顺流向东,一直进入大海才开始觅食,期间,我们的身体非常虚弱,随时都有死亡的可能。我也不例外,产后的我虚弱极了,常常一动不动地浮在水面。
两个月后,这些专家用担架将我送进了一个巨大的水箱,用汽车送到了1300公里以外的北京那里有个海洋馆,里面的水质和温度和海洋一样。
在那里,我遇到了一个同类,大家都叫她中华鲟女王2005年初,她产卵时,在长江宜昌段水域被渔船的螺旋桨打伤,送到这里疗养,为了给她创造一个优良、舒适的疗养环境,海洋馆将原来鲨鱼住的豪华水池腾给了她。我去的时候,她的身体已完全恢复了,正悠闲地在水中和潜水员嬉戏。
刚到水族馆,通明的灯光、潜水员不停的喂食,让我感到十分不适,每天,我都烦躁不已,在水里窜来窜去。一位细心的潜水员发现了我的心事,将水族馆的灯光亮度调低,陪着我在水里漫游,我们成了朋友。几天后,看他没有恶意,我开始试着吃他手中的食物,并和他一起,为前来参观的游客们表演节目。不久,又有3个鲟鱼姐妹被送来这里疗养。
2007年4月,长江水产研究所的专家来到了北京海洋馆,他们给我带来了一个好消息4月22日地球日,研究所要将我们当中两个身体恢复较好的鲟鱼放归长江。
我对自己中选很有信心一年多的时间,我的体重从390公斤长到了460公斤,身体特棒。果然,他们一眼就选中了我,另一个幸运儿是“32号”她是2006年12月来的,个头虽不大,但特别活跃。
几天后,4名潜水员将担架吊入我们的水池,1名潜水员过来逗我,让我游到担架上去,潜水员不停摸着我的头和背,我觉得特别舒服,在担架上好好享受了10秒钟才游走。4月20日,当我和32号一起被潜水员用这种方法从水中抬起时,我才知道上次只是试演。
从北京到荆州,千里之遥,在大家的精心安排下,我们没有“晕车”专家们在水里下了一点点麻醉,躺在垫有海绵、像个豪华软包厢的水箱里,我们一觉睡到了荆州。
2007年4月22日9时32分,等待很久的时刻终于到来了,从打开的水箱跃身跳入江中,向东游去,回家了,我回家了。
1分钟后,32号跟了上来。半个小时后,在我身边的是5万多条中华鲟。
小资料
“水中活化石”中华鲟
中华鲟距今有1.4亿年的历史,是与恐龙同时代的现存种,被誉为“水中活化石”。它长可达4米多,重可达500公斤,是全球最大的淡水鱼之一。1988年,中华鲟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中华鲟在海洋生活约10年后,会成群结队沿长江口逆江上行,在水流湍急的长江上游产卵繁育后代。之后,成年鲟带着幼鲟顺江而下,到大海中生长。从幼鲟孵出游入大海到成年鲟返回长江繁育后代,约需10年时间。
在溯河洄游繁殖及游向大海过程中,中华鲟粒米不进,全靠消耗自身的营养储备,堪称鱼类中忍饥耐饿的冠军。这种神奇的能量转换现象,至今还是个不解之谜。
中华鲟是研究鱼类演化的重要参照物,对古生物学、地质学、仿生学等多种学科,都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近年来,由于长江水质下降、滥捕等原因,野生中华鲟种群数量急剧下降。
据研究记载,因中华鲟特别名贵,外国人也希望将它移居到自己的江河内繁衍后代,但中华鲟总是恋着自己的故乡,即使有些被移居海外,也要千里寻根,洄游到故乡的江河里生儿育女。在洄游途中,它们表现出了惊人的耐饥、耐劳、识途和辨别方向的能力,所以被冠以“中华”二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