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欧阳启名近来一直比较忙,除了要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之外,她还要和她的团队一道,抓紧推动“中国字画样本数据库”的建设。时间对她来说,确实有点不够用。
此前的2004年,由欧阳启名牵头承担的国家艺术科学“十五”规划国家课题“字画鉴定中现代化科技手段运用问题的探讨和研究”顺利通过了鉴定,并得到了有关专家的高度肯定。
尽管欧阳教授多次强调,目前的工作只是一种探索,并且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然而,她的工作,还是引起了社会各界特别是收藏爱好者的浓厚兴趣。
科技与艺术的结合
1997年,正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的欧阳启名和堂妹欧阳津来到法国卢浮宫参观。不经意间,姐妹俩聊起了法国的科技工作者正在对卢浮宫的油画进行化学分析。学习东方美术史的欧阳启名立刻想到了真伪难辨的中国字画,想到了中国字画鉴定这个老大难问题。受此启发,她提出了利用化学方法鉴定中国字画的可能性问题。这一提议得到了学习分析化学的欧阳津的响应。
2001年,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已回国任教的欧阳启名和欧阳津等申报的“字画鉴定中现代化科技手段运用问题的探讨和研究”被列为全国艺术科学“十五”规划国家课题。由于书画家在使用印泥上都有自己的习惯,欧阳启名认为从印章鉴定入手辨别书画真伪是一条可行的路径。为此,从2001年8月开始,姐妹俩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及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指导北师大研究生对书法真品上图章的印泥和赝品上图章的印泥成分进行了化学分析。
“中国书画与油画的创作方法差别很大。油画是将油彩一层一层刷在画布上,因此,欧洲的油画鉴定往往是从作品的颜料上取下一小块进行化学分析,这样做,尽管对于作品整体的影响不是很大,但对于文物来说却仍然是一种损害。中国字画是用纸和墨创作的,不可能从作品上取下一块进行分析,因此,欧洲的这种鉴定分析方法就不适用了。”针对中国书画鉴定中存在的难题,欧阳启名提出了“无损害鉴定”的原则。她们先后用荧光法、拉曼光谱和红外光谱对印泥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真品图章的光谱图是一致的,而真品与赝品的图章之间,则表现出了较大的不同。
接着,欧阳教授她们的团队又对宣纸、颜料、墨迹等书画鉴定的关键环节进行了测试。在实践中,她们摸索到了傅立叶变换近红外拉曼光谱法、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等既能分析出字画的物质成分,又不损伤文物。经过3年时间的努力,课题组在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鉴定中国字画方面取得了令人欣喜的进展,并于2004年顺利通过了有关方面的鉴定。
“科技为传统的中国字画鉴定方法提供了依据。”欧阳启名认为,现代科技鉴定方法与传统的书画鉴定方法并不矛盾。“传统的鉴定方法,是基于多领域知识和众多鉴定专家的经验而累积形成的,是一种‘软科学’,科技鉴定方法并不是要替代传统的经验性方法,而是为传统鉴定方法提供了辅助手段和科学依据。”
课题结题并不意味着“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鉴定中国字画”的努力已经功成名就,一切还都处在起步的阶段。欧阳启名认为,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技手段、仪器设备也在不断地更新换代。科技鉴定方法,未来应该向综合的方向发展。“以往的研究实现了化学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今后,我们还将尝试利用物理以及其他领域的技术,来开展中国字画的鉴定。目前,首都师范大学物理领域的研究团队也对字画鉴定表示出了浓厚的兴趣,并与我们展开了合作。”
数据收集是要留下“DNA”
2004年的课题结项,只是证明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中国字画鉴定的可行性,而要将科研成果真正转化,使这项工作进入操作阶段,还有许多基础性的工作要做。
由于目前的书画鉴定主要是通过对检测样本进行化学分析,然后将样本图谱与真品图谱进行比对,根据比对结果是否一致来辨别真伪,因此,如果要用这种方法来进行字画鉴定,就必须首先要有真品图谱。为此,建立“真品样本数据库”就成了当务之急。
2006年,欧阳启名和她的团队建立数据库的设想,终于开始慢慢变为现实。这一年,她们的项目在北京市教委争取到了立项,获得了40万元经费支持。由此,数据库建设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事实上,这是一项浩繁的工程。中国历史上书画名人众多,真品仿品令人眼花缭乱,如何收集到书画名家的作品样本?如何从汗牛充栋的作品之中甄别出名家的真品?对于专家尚且不能统一意见的作品,又是否应该作为数据收录入库?相较于单纯的技术问题而言,在数据库的建设过程中,那些诸如协调关系、凝聚共识、争取支持之类的操作层面的问题,恐怕更具挑战性。
“数据甄别确实是一项艰苦的工作。我们要尽可能多地收集样本进行检测,然后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出其中的规律来,如此,才能保证入库数据的可靠性。”考虑到操作方面的可行性,数据的收集按照由近及远的原则来进行,也就是从当代中青年书画家入手,先把他们的数据收集起来,然后再想办法解决难度更大的古代书画名家的数据入库问题。欧阳启名介绍说,当代中青年书画家的数据收集工作,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一些。一般而言,她们会请入库的中青年书画家提供一份用习惯用纸、习惯用墨创作的作品样本,上面还要有他们习惯用的印泥。通过鉴定纸张、墨迹以及印泥,基本上就能留下作者本人的“DNA”了。
按照规划,数据库将在3年之内基本建成。目前,欧阳启名和她的团队已经完成了数十位中青年书画家的数据入库工作,整体进展比较顺利。下一步,她们所要面对的是难度更大的古代书画家的数据收集、入库工作。保存信息,古人用的是注录的方法。“建设数据库,我想,也是为了给后人留下点什么。另外,数据库建成之后,也可以服务于社会,比如,可以促进收藏品市场的进一步规范等等。这些恐怕就是我们推动这项工作的意义所在吧。”欧阳启名说。来源:中国文化报转自中新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