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北京大学未名湖畔晨读的学生。
李 缘摄
本报北京4月23日讯记者张贺报道:“人文日新,从青年起!青年日新,从晨读起!青年!起来!早起来!读书去!”今天是“世界读书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全国20多所高校社团发出倡议,号召青年们晨读传统经典。汤一介、何兆武等9位学者对这一倡议表示支持。
该倡议由推行传统文化的公益社团“一耽学堂”发起,目前已经得到了全国20多所高校学子的响应。
据介绍,“一耽学堂”的晨读活动至今已有5年多的历史了。最初为了更好地培养青年文教义工,他们首先开始在北京大学开展晨读活动,人数并不多,七八个人,每周一、三、五早晨6点半左右在未名湖的石舫,面对东方冉冉升起的旭日共同朗读。大家的感觉非常好,既养成了早起的习惯,同时又对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后来,学堂慢慢在各高校逐渐推广晨读活动。截至目前,已有20余所大学的青年开展晨读,也不断有新的大学积极响应此项活动。
谈到这项活动本身的意义时,一耽学堂总干事逄飞说:“青年晨读一定要搞,而且一定要扩大。意义不只在青年,而且在社会。青年人振作起来,社会才能有朝气。”按照“一耽学堂”的计划,今后除了要把晨读活动推广到全国的大学,还要启动和推进大中城市的公园晨读活动以及城镇社区的晨读活动。
对于这项晨读的倡议,许多专家学者表示赞赏和支持。清华大学教授何兆武说,“晨读经典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现在许多青年人不读书,社会的阅读风气也不是很理想,怎样改变?从青年人晨读入手比较切实可行。”北京大学教授汤一介说,一个国家没有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不行,但光有科技也不行。在促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更应该重视对青年一代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熏陶。大学生晨读经典,与先贤对话,可以陶冶情操,提升综合素质,对自身成长很有裨益。如果这样的活动能推广到社会中去,对提高国民素质大有好处。
一些学者同时强调:阅读经典是好事,但一定要从阅读经典原著开始,直接接触原著,才有利于培养独立思考。现在的“读经热”里,许多人读的是别人对经典的解读,而这种解读往往带有很强的个人主观性,只读解读不读经典,等于让别人的思想在自己的脑子里“跑马圈地”,这样不好。另外,经典的范围也不只是中国古代的经典,现代的、外国的都可以。现代社会,人们普遍渴望吸收精神资源,阅读古今中外的经典就是好办法,精神资源越丰厚,对青年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越有利。
“这是一件非常值得庆幸的好事,”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所长郝振省说,“早起朗读经典是进行传统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据我所知,日本的许多小学都规定,在早晨正课开始之前要大声朗读15到30分钟的经典,这样非常有利于从小培养阅读习惯。”他同时指出,大学生和中小学生不一样,他们的阅读应该是思考型和讨论型的阅读,因此他建议:“第一,晨读经典应该和思考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更深入地理解经典的内涵。第二,应该有一个详细的计划,一开始读的量不要太多,要循序渐进。”他说:“晨读这件事贵在坚持,要避免跟风赶时髦。”
人民网网友热议读书——
学习型社会 学习者生存
本版与人民网读书频道联手推出“世界读书日”调查活动以来,网友们予以积极回应,1000多位网友参与调查并纷纷留言发表感想。这些留言,反映出读者对当前阅读现状和图书市场的希望和期盼。
倡议多读书,读好书
不少网友表达了对读书的渴望。许多网友认为,在现代社会,人们更应该通过阅读了解世界,增长知识,远离浮躁,达到内心的宁静。
有网友建议,“我们要建设学习型社会,就应该多读书、读好书。同时,学者也应当多出书、出好书。”
网友(IP:60.22.9.*)则表示:“现在中小学生作业太多,建议学校把作业减半,每天给孩子一小时的阅读时间。”
网友(IP:222.95.215.*)建议“设立中国的阅读日”;而网友(IP:61.143.104.*)建议开展“全民读书活动”。
心声书价过高,好书不多
在留言中,网友们普遍反映,目前书价太高,好书难找,是造成很多人不读书的主要原因。
网友(IP:147.159.92.*)说,“读书是生活中一缕快乐的阳光,但如今书价水涨船高,使得有心读书之士望书兴叹!”
网友(IP:60.211.29.*)说,“书价过高,包装过于精美,实在没有必要。”
网友(IP:58.52.147.*)留言,“学习型社会,学习者生存。想读书,可书越来越贵,不知如何是好。”
有网友说:“书很多,不过好书不多,很多品种雷同,所以有时不敢买书。希望出版社多打造一些精品,不要天下文章一大抄。另外,建议主流出版社能带头降低书价。”文松辉王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