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留学生在美国的生存现状及其心理困境最近引起人们的强烈关注。有人提出诘问:父母们自认为给了孩子良好的教育环境,但是否给了他们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封闭在自我世界里
对于一些留学生来说,良好的教育不能减轻他们内心承受的孤单和压抑,不能破除深深的文化隔阂。
在洛杉矶工作近20年的沈先生告诉笔者,他女儿在美国的整个中学阶段几乎不和美国学生交往,她们四五个来自两岸三地的女孩组成小圈子,自己玩自己的。
目前在洛杉矶一个大学预科学校念书的小陈同学说,刚来上高三的时候压力特别大,完全陌生的环境,没有朋友。中国留学生很难和美国同学打成一片。
如果中国小留学生住的是一个白人社区,本身性格又比较内向,很容易成为白人小孩欺负的对象,久而久之心理发生偏差是完全可以想象的。笔者有一个在美国东北部康涅狄格州的朋友,他们住的小镇只有一户华人。他弟弟从小就到那里读书,但从来都是独来独往,没有什么朋友。
在美国纽约法拉逊区一所公立中学当历史老师的周锦钦20年来接触了大量亚裔学生。在他眼里他们几乎从来不和美国白人学生交往,他们只和自己国家的同学玩在一起。
注意保持健康心态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管理学院博士生管文昕说,她不主张很小就到美国独自来留学,最起码应该和家长一起来。她说自己初来的时候,天天为生存和学业而忧虑,总担心下一学期能不能申请到奖学金。心理脆弱的人恐怕难以承受内心的孤寂和压力。留学当然可以增长知识,开拓眼界,但付出和收获是相等的。如果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可能会感到失望,并变得消极。
笔者认识一位在一所著名大学念音乐专业的朋友。由于忙于打工维持生计,结果和教授产生矛盾,心理压力很大,几乎都不敢去上课。而临近毕业时,博士没考上,工作也没有着落,一度“连死的心都有了”。
而小留学生的心理问题应该引起更大的关注。小留学生心理尚未成熟,孤身在外,碰到压力和苦恼,只知道自己流眼泪,或者向父母诉苦。而远在万里之外的父母也难以提供有效的帮助。即使父母也在美国,小孩子在学校碰到的苦恼是他们难以感同身受的,实际上能提供的安慰也很少。有些学生在压力之下,或者索性放弃学业,随波逐流,有的则沉湎于电子游戏或网络交友,以此来打发时间,排解孤独。
探索心理援助方法
美国社区的一种方式值得借鉴。美国每个社区都有民间组织招募精神导师志愿者,专门针对有心理问题或需要关心和鼓励的少年儿童,上门一对一地交谈并给予指导。华人社区和社团也可成立相应组织,招募志愿者,搜集小留学生的信息,必要时可主动向他们提供帮助。另一方面,小留学生出国前的心理辅导课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大部分小留学生只是听了父母的反复叮嘱,就直接奔向完全陌生的国度。一旦遭受挫折,顿时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排解,不知道找谁寻求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