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添锦绣碧水蕴春光
深港联合治理深圳河三期工程竣工历时11载深圳河治理画上句号
清流缓缓,碧波微漾。在南国的蓝天丽日下,再展新姿的深圳河滋润着深港广袤大地。这条有着特殊历史意义的小河经历了特区27年的欣欣向荣,见证了香港回归10年的风云巨变。
2007年4月24日,深港联合治理深圳河三期工程顺利完工举行庆典,为历时11年的治理工程画上了一个句号。
1
现代大禹治水之路
4月的鹏城,草长莺飞、生机勃勃。记者在这条静静流淌的小河旁采访,时时刻刻感受到一种汹涌澎湃的能量。
深圳河长不过37公里,流域面积只有313平方米公里,未治理前,河床狭窄,河道曲折,加上受海潮顶托,一遇洪水便宣泄不畅,给两岸造成巨大损失。由于它污染时间长、影响面积广,再加上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河道治理很多地方都没有前车之鉴。
深圳河治理和建设深圳一样需要开拓和创新精神。肩负着使命的现代大禹——深港政府成立的联合工作小组,在杂草丛生的深圳河两岸开始了探索之路,以“摸着石头过河”和“敢闯敢试”的精神,坚持“半步策略”,求同存异、不断创新,在国内率先实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在国内第一个全过程进行环境影响评估、监察及保护的水利工程,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的应用上不断取得突破……这些“率先”和“第一”为创新水利工程建设模式闯出了一条新路,为两地在其他领域的合作提供了成功范例。
11年,一期、二期、三期工程的逐步推进,深圳河的防洪标准大幅提高,水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深圳河模式”创造了一组让世界瞩目的数字:历时11年、完成投资约20亿港元;河面宽度由原来的25~80米扩展到80~210米;防洪标准由仅为2至5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排洪能力由600立方米/秒提高到2100立方米/秒……
2
愿深圳河清澈如镜
刘自强,一位健硕的武警战士,在谈到深圳河时总是流露一种特殊的情感。这不仅是因为他是深圳的武警战士,更多的是他为深圳河付出很多的汗水和辛劳。
愿深圳河清澈如镜。2004年以来,深港双方联合实施了深圳河水面保洁项目,开展了河道清淤工程。在一次清淤工作中,刘自强和他的战友一样,跳进了深圳河,齐膝的淤泥很快包围了他的双腿。时值夏日,河水发出阵阵令人晕眩的恶臭,刘自强依然用双手一把一把地把淤泥往外掏,汗水很快和污水混在一起。
辛苦和艰难并不能简单地概括治理深圳河工程,来自技术和工艺上的高精要求,使治理工作创下了更多第一。
仅有27年历史的深圳却拥有一件珍贵的文物。罗湖桥,这一具有百年历史的铁路老桥,如今已经作为文物,永久地安置在罗湖口岸附近、香港一侧的梧桐河畔。罗湖桥改造是深圳河治理工程三期合同A工程的重点项目,改造工程的管理难度、施工难度在全国前所未有,仅老桥拆除就花费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同旧桥相比,罗湖铁路新桥宽11米、重达224吨,跨度从原来的32米增加到40米,并在外形和结构上有了很多新突破,以新型16锰钢代替原有普通钢材,桥面涂装采用热浸镀锌处理,在国内桥梁建设中,这样的桥面处理还是第一次,可以保证钢梁15年免于防护维修,还使得桥结构变轻,耐腐蚀性增强。
3
深港共谱“人水和谐”
在深圳河与大海的交汇处,生长着一种叫红树的神奇生物,它们饱经风雨、历尽洗练,目睹了深港治河人的合作历程,注视着深圳河的昨天、今天,更期待着深圳河明天的华彩乐章。
深圳河连接香港米埔和深圳福田红树林两个自然保护区,对治理工作的生态保护提出了极高要求。深港联合治理深圳河工程是国内第一个全过程进行环境影响评估、监察及保护的水利工程,得到了香港环境咨询保护委员会的由衷赞扬,2002年10月,被国家环保总局确定为国内13个生态环境影响突出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试点之一。工程实施过程中最大程度地保护了深圳河河口、连接深圳湾处的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和深圳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保护和美化了环境,工程中种植红树林8.8公顷、恢复南岸鱼塘14公顷、施工期加强鱼塘管理30公顷、落马洲生态恢复区20公顷、植树84857棵、植草80万平方米,对山体、鱼塘、生态湿地、红树林等造成的各种环境损失进行了舒缓和补偿。
深圳河口,蔚蓝的海水融合深港文明,见证沧桑巨变。十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水和谐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携手治水惠泽两地,人水和谐造福民生。深圳河的治理,承载着历史的使命,肩负着人民的期望。三期工程的完工,开创了深港和谐治水之路的新路子,同时也揭开了两地共创繁荣的新篇章。
深圳市民评说深圳河今昔巨变
泛舟赏景终可期
本报讯在市四届人大二次会议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市长许宗衡谈及深圳河治理时指出,深圳河定位为景观水体,虽然达不到游泳的要求,但政府部门将尽最大努力把深圳河打造成一条标志性的景观河,届时市民就可以在深圳河泛舟赏景了。
据悉,福田河、新洲河、大沙河、盐田河是我市首批全面开展综合整治的河流。经过一年努力,大沙河、盐田河全河段实现不黑不臭,上游河段基本变清;福田河、新洲河的中上游河段基本实现不黑不臭,基本实现去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目标。
作为深圳的“母亲河”,深圳河的治理一直牵动众多深圳市民的心。一谈到深圳河,很多人都有说不完的话。
曾经开窗就可赏景
许多年前,深圳市民间流传着一个笑话,公交车到鹿丹村可以不报站,乘客根据味道就知道是鹿丹村。人居环境与河流污染前所未有的紧张矛盾,凸显深圳河流污染治理的紧迫性。
1988年底,市民王先生一家搬至鹿丹村22栋居住,紧挨深圳河。王先生说,那时河水还不错,“回到家,打开窗户就可以看到深圳河潮起潮落,运沙船在河上泛舟,远望还能看到香港的农田,景色真不错。”可是,王先生很快就没有心情再看这样的景致了,进入上世纪90年代,随着深圳经济的高速发展,深圳河逐渐变脏、变臭,到了后来,“那种臭简直难以忍受,从未间断过,特别是夏天气压低的时候,家里人都有种要窒息的感觉。”王说。把窗户全关上不管用,王先生又买来空气净化机,调节家里的空气。
“很多人都劝过我搬家,但政府一直都在采取办法治理深圳河,每次我都想,总有水清的那一天。事实上,我真是盼到了这一天。”王先生说。
如今旧貌变新颜
2006年11月30日,喜欢摄影的市民张先生发现,深圳河变了。他说:“过去深圳河狭窄曲折,杂草丛生,如今旧貌变新颜了!”
治理后的深圳河,在张先生的摄影镜头里,河道宽阔顺直,堤坝连绵整齐,护坡平整流畅。
深圳市民赵女士是学环保专业的,她对深圳河的治理格外关注。她看到,在治理深圳河施工期间,深圳加强了对深圳河的环境监督,对深圳河的鸟类群落、水生生物数量变化,水质、噪声、大气等环保指标,都进行了科学检测。这一点让赵女士感到很欣慰。
“深圳河治理中专门对生态湿地、红树林进行了保护,白鹭依然在飞。”赵女士高兴地注意到,在治理深圳河工程实施过程中,施工者还最大程度地保护和美化了环境。
站在深圳地王大厦顶层观光景区的深圳市民李成领着父母看景,依窗望去,深圳河如同一条长龙蜿蜒流过,奔向大海,生生不息。
“深圳河是深港之间的界河,是改革开放深圳特区历史变迁最直接见证,是我们深圳的母亲河。我们关注她、我们保护她、我们热爱她!”深圳高级中学学生关天夫在作文中深情地表述。
评论
一项需要静心感受的民生福利
也许没有哪条河像深圳河这样见证过如此的沧桑巨变,也没有哪条河像深圳河这样承受着如此多的重负。深圳河滋养着人类、山林、鸟兽,给我们带来了风景并净化着环境,却还要承受着城市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种种污染。人们把深圳河比喻成“母亲河”是非常贴切的,但这位操劳过度的“母亲”也需要我们的帮助,深圳河三期工程的顺利完工就是我们对她的最好回报。
今年年初,关注民生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深圳也提出建立“民生净福利”指标来指导政府工作。这些福利提升目标着眼于就业、医疗、教科文卫等与老百姓直接利益相关的方方面面,实际上还有一些需要我们仔细留意才能“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民生福利在改善,比如,包括深圳河治理在内的许多民心工程。
环境治理在经济学上从来都是一个让人挠头的难题。因为公共环境具有明显的公共产品属性,一般来说,它不可能计量和出售,只有支付了产品成本的人才可以消费。所以,人人都愿意享用清洁的环境,却无人对环境的恶化负责;同样道理,环境恶化之后,却又让每个人饱受痛苦。因此,用市场机制治理公共环境必定失灵,政府在这个问题上责无旁贷。
治水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首先水质变化,河道堵塞,都是长年累月造成的,动手治理,见效可能在若干年之后。莱茵河治理历经百年,上海苏州河治理了二十年,才基本实现了不黑不臭,但仍不能完全达到地表水V类标准;其次是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人口急剧膨胀,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垃圾、生活垃圾以及污水等的产生量非常巨大,给深圳河带来更多的重负。此外,深圳河呈雨源型水系特征,下雨水多,不下雨基本没有水,缺乏动态的水源补充,水环境容量小,更增加了治理污染的难度。因此,深圳河的污染治理任重道远。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深港联合治理深圳河工作历经四分之一个世纪,在此期间,政府几度换届,都持续推进治理工程,可见各届政府的良苦用心,也可见他们的共识与执着。
治理环境也是改善民生福利,我们不能仅仅作为拥有者和享受者,把政府努力的成果视作理所当然。河流治理人人有责,大家都要自觉节约用水减少污水排放,杜绝私自改变住宅阳台功能而使污水进入雨水系统从而排入河道,工商企业主动达标排放废水,按规定接驳雨水、污水管道,维护清污分流。只要我们时时处处从保护环境、治理环境的角度去节水减污,深圳河源清流洁的美丽风光就指日可待。这样“润物细无声”的民生福利才是对深港老百姓最实在的优惠,才是对治河人的最高赞许。
新闻背景
深圳河
深圳河发源于深圳市梧桐山牛尾岭南坡,明代始称为“明溪”,已有千年历史。深圳之“圳”正是因她衍生得名。
深圳河自东北向西南,流过繁华的深圳市区,流入深圳湾,归入大海,主要支流在深圳一侧有沙湾河、布吉河、福田河和皇岗河,香港一侧有新田河、梧桐河和平原河。
新闻链接
治水创新
今年初,市委、市政府以一号文件发布了《关于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市的决定》,对2010年建成生态市的目标提出了明确要求,其中有多项指标与水有关,水务部门由此掀起了水务创新热潮,为创建国家自主创新型城市增添了光彩。
记者从深圳市治理深圳河办公室了解到,“治水创新”在深圳河治理上有着诸多运用。
经过四分之一个世纪的配合和运作,深港联合治理深圳河工作小组逐渐成为两地政府之间一个有效的决策、协调机构,深港双方在治河理念和设计方面求同存异,为创新水利工程建设模式闯出了一条新路,为两地在其他领域的合作提供了成功范例。深圳河工程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的应用上不断取得突破,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二期工程河道防护和软基处理中土工合成材料的应用,被国家经贸委、建设部、水利部评定为全国土工合成材料应用示范工程;三期工程加筋挡土墙技术被列为水利部的948项目。此外,深港联合治理深圳河工程与国际惯例全面接轨,在国内率先实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充分体现了深圳经济特区敢闯敢干、勇于创新的时代特色。
深港联合治理深圳河工程以其独特的模式、巨大的效益、精细的管理,被人们称作造福民众的“民心工程”、精诚团结的“和谐工程”、廉洁高效的“阳光工程”。
本版撰文:深圳商报记者阳光陆剑伟关键胡蓉
本版摄影:深圳商报记者林勤甘跃飞通讯员申水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