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百年讲堂23日迎来了方永刚先进事迹报道团,报告团成员与大学师生围绕方永刚现象,敞开心扉真诚对话、交流思想。“方永刚的坚定信仰是如何形成的?背后的动力是什么?对我们当代大学生有什么启发?”北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05级博士生张义祥首先提问。
崔常发侃侃而谈,学生们听得有些入神。最后,他语重心长地指出:“当代大学生,很难体会到挨饿的滋味,很多人还认为,自己之所以有今天,是自己奋斗的结果,这是很片面的。你的成功,包含着国家、社会和家庭的多少心血!所以,一定要学会珍惜、学会感激,珍惜我们现在的成长环境,你就会增加一份责任感!”顿时,大厅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方教授说他‘一生只爱一个’,可是我们看到,他有许多种社会身份,他是如何演好不同的角色,把它统一起来的呢?”一位北京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研究生发问。“永刚有爱心,有孝心。他爱这个家,父亲患病后,他每周背父亲到澡堂洗个澡;他爱学生,决不糊弄学生,手术后醒来见到学生,第一句话是问学业情况,还带病兑现了开学时讲最后一堂课的承诺;他爱自己的听众,有时为了赶报告,一天往返400多公里,连饭都在车上吃。钟情才有激情,爱的基础是统一的,爱是相通的。永刚的爱是一种大爱。”方永刚妻子回天燕的回答引起了师生们的强烈共鸣。
“有人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几代人的努力,这还可以忍受;如果需要几十代人,我就不能容忍。方教授如何面对这样尖锐的问题?”“农民对于方教授讲的那些报告,也许当时听得过瘾,但过后能否留在脑海,并贯彻到行动中去?”学生们的问题个个犀利、直接,报告团成员用自己的切身体会一一作答,不时引来阵阵掌声……
大学是一个充满思想的空间,观点与观点在这里碰撞、升华。不知不觉,两个多小时的交流会结束了,但是,讲堂外思想与思想的对话仿佛仍在持续……
(本报北京4月23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