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弹现场 高彤军摄 古北口长城脚下,北京军区某报废武器弹药销毁现场,一场特殊的“战斗”正在紧张进行……
建站5年来,该销毁站不断更新安全发展理念,累计销毁各种报废弹药近万吨,销毁各类轻武器数万支,从未发生任何事故。官兵们用智慧和汗水在弹药销毁的“生死线”上筑起了一道安全的“长城”。
安全不是“循规蹈矩”保出来的
细节决定成败。销毁弹药流程的每一个细节都牵动着安全这根弦。
上任不久,该销毁站站长孙永山在炮弹销毁作业检查中发现,战士陈国海在拆卸某型榴弹引信时,总是一手操作机器,另一只手放在旋转的引信边上。问其原因,他说:“我们是照操作细则这么做的,这样可以防止卸下的引信掉到地上。”一手操作机器一手接引信很容易让人分心,看似安全的动作,实际上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孙永山意识到,以前制定的操作细则在细节上还不够完善,如此“循规蹈矩”的作业,很有可能会出现事故。他立刻把领班作业的销毁室主任找来,共同商量对策。解决方案很快出台:在引信掉下的地方安装落袋,并安排专人分捡。
“随着装备不断升级换代,报废和淘汰的装备也在不断更新。如果守着那些陈旧的操作细则不变,消极地保安全,那就一定不安全了。”
孙站长以此事为契机,在全站展开“安全隐患大排查”。为了跳出“旧圈圈”,他们还专门让那些资历浅、经验少的年轻官兵来“挑刺”。他们先后对销毁流程、操作细则、设备维护等7个方面近40处规章制度进行了修改。
靠科技创新消除安全隐患
那年4月,当仓库里2000多枚形状各异、锈迹斑斑的炮弹展现在眼前时,该销毁站所有在场的官兵都紧张了。
这些采用常规手段无法分解、过期的危爆弹药是“最难啃的骨头”。过去一直没有更好的办法处理,只能采取人工炸毁。可谁能保证在搬运、人工作业过程中没有任何闪失呢?
如何安全销毁这些危爆弹药成了官兵心头之患。“不能再走老路了,我们一定要采用新技术、新手段销毁它。”在没有专业实验场所、没有专项科研经费的情况下,站长孙永山带着人经过近两年的艰苦攻关,研制成了“某型危险弹药切割系统”,成功解决了高危险弹药销毁难的问题,创新了我军在销毁危险弹药方面的方法手段。该项目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只有依靠科技创新,才能最大限度消除安全隐患。这一观念已经成为该站党委抓安全管理的共识。在上级机关的帮助支持下,该销毁站积极筹建自动化炮弹分解流水线,以实现用机械作业代替人工作业;在储存危爆物资的库房和弹药销毁自动化线上安装了电子监控设备,实施实时监控;开发研制了多种新型弹药销毁操作工具,最大限度消除了安全隐患。
安全不是工作的惟一标准
烈日下,官兵们将30多箱深黄色的条状发射药管铺成带状,点火后迅速撤离。随即十几米高的火焰冲天而起,站在远处的官兵被烤得直往后退。这种过去销毁现场常见的“壮观”场面,如今在该站已很难看到了。
近年来,我军等待处理的退役和报废弹药正逐年增多,这种以烧毁、炸毁为主的粗放式处理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报废弹药处理需求。尽管一些报废的弹药失去了作战和训练价值,但具有较高的回收再利用价值,是不可多得的可重新利用的资源。该销毁站党委“一班人”在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后认识到:“安全不是工作的惟一标准,在安全的基础上谋求更长远的可持续的发展才是科学的发展。”在确保实施安全销毁的基础上,该销毁站把单位发展的着眼点放在了提高资源回收率、减少环境污染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他们对“污水沉淀循环再利用设备”进行了革新改造,实现了销弹污水循环利用;革新了“弹丸蒸药法回收TNT设施”,减少了TNT炸药对土壤的污染。据统计,目前该销毁站资源回收率提高了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