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我军后勤保障体制一体化、保障方式社会化、保障手段信息化、后勤管理科学化,中国军事后勤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
近年来,绿色军营不断传来后勤变革的讯息:撤销非作战部队食堂、精简后勤保障机构、更换军车号牌、战士伙食费标准提高、军用物资网上采购、深化部队住房制度改革、增加军人工资、对团以上干部实行经济责任审计……在这一个紧接一个的创新举动背后,折射出的是我军后勤发展战略的历史性变革。
| |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建设现代后勤”──2006年初,中央军委委员、总后勤部部长廖锡龙提出了我军新时期后勤变革的战略构想。按照这一构想,我军后勤必须具备“保障我军在陆、海、空、天、电多维空间作战的能力,和应对危机、维护和平、遏制战争、打赢战争等多种军事行动的能力”。
新构想的核心内容,就是要推进我军后勤保障体制一体化、保障方式社会化、保障手段信息化、后勤管理科学化。
由此,我军后勤变革的蓝图和路径已经逐渐清晰,并在四大方面不断迈出实质性步伐。
从自成体系到三军联勤
在济南军区某部的野外驻训中,近百台车辆油料告急。就在此时,应急油料保障车队似从天降,快速铺设管线,仅用15分钟便完成了给群车加油的任务。“你们有‘千里眼’还是‘顺风耳’?”驻训官兵感激地问道。指挥员指着自动化指挥车上的电脑屏幕说,我们的保障系统与你们的指挥系统相连,你们的储量是多少,何时何地需要保障,我们在百里外便一目了然……
这是济南战区自2004年开始实施大联勤改革试点以来部队发生的喜人一幕。经过3年的探索,试点改革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改革效益逐步显现。这一改革试点的重点是,彻底打破海陆空三军后勤保障自成体系、条块分割、资源分散的局面,建立统一的后勤保障系统。
在中俄联合军演中,海军陆战旅登陆山东半岛,大联勤部队为他们安排好供给,再也不用自己带营具、买粮食。空军空降兵一落地,大联勤油库已经将输油管敷设至营地。隆隆炮声中,大联勤野战救护所、海上医疗队、空中直升机医疗救护组构成了立体救护网。
军事专家分析,一体化的后勤保障体制是由现代战争一体化的联合作战样式所决定的。目前,美、英、德、日等国都建立起了自己的一体化的后勤保障体制。海湾战争中,美军率先实施了一体化作战,并成功地组织了三军一体保障,为保障“沙漠风暴”行动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而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后勤保障力量占到了整个兵员的45%,这支高比例的保障力量与另一支数字化、火力猛、机动能力强的打击力量一道,成为夺取战争胜利的必要条件。
据了解,早在2000年,我军就建立了以军区为基础的联勤体制,把军区后勤部改为联勤部,打破了三军后勤自成体系的历史格局。下一步,我军将在济南战区正式实行以大联勤体制为重点的各项改革任务,进一步制定深化改革实施方案,修改完善法规制度,扎实有效地推进大联勤改革深入发展。
从自我保障到社会化保障
公交车开进部队大院,地方的饮食公司取代非作战部队的自办食堂,越来越多的军人住上了自己的经济适用房……近年来军营出现的这些“新景观”,充分展示出我军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的丰硕成果。
这些成果凝聚着军队后勤人多年来的汗水和心血:1998年开始,我国逐步建立军人保险制度,并与社会保障体系接轨;2000年开始,军以上机关和非作战部队推行生活保障社会化,在饮食、营房、商业服务、职工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革;2001年,军队物资采购改革在全军正式启动;2004年,提出了住房分配货币化、供应市场化、管理社会化的方向……
由此,面向市场的采购管理逐步取代了按计划调拨与供应,成为军队物资部门的主要职能。据统计,“十五”期间,我军集中采购物资总金额达450亿元人民币,节约资金31.5亿元人民币,平均节支率为7%。
实行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社会化保障已经成为各国军队的普遍做法。据了解,美军的后勤保障社会化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平时一般性的服务,而是直接参与了战时保障。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就同全球4万个生产商签订了50万份合同,实现了装备和物资从工厂到战场的直达保障。
如今,我军的后勤社会化保障方向已经非常明确,也就是“能利用民用资源的就不自己铺摊子,能纳入国家经济科技发展体系的就不另起炉灶,能依托社会保障资源办的事都要实行社会化保障”。
信息化构筑后勤新平台
新年伊始,由总后勤部和国家粮食局、财政部等部门研制开发的“军用购粮系统”,在全军和武警部队及地方军粮供应系统正式启用。自此,我军沿用了几十年的军用粮票彻底退出国家粮食供应和军队后勤保障历史舞台,票证供应时代宣告结束。
总后勤部和各大单位分别研发了《建制旅团生活服务中心规范化管理系统》《军人食谱系统》《部队生活信息化管理系统》等软件。如今,在基层连队,司务长只要往电脑的《军人食谱系统》中输入伙食费标准和主副食品名,系统就会自动生成若干套营养合理搭配的食谱。这一系统,被官兵形象地赞誉为“电子营养师”。
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后勤保障的有效性,已经被各国所认同。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依靠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发出“全资产可视系统”,实现了由“储备式后勤”到“配送式后勤”的转变。与海湾战争相比,海运量减少87%,空运量减少89%,战略支援装备动员量减少89%,战役物资储备减少75%。
廖锡龙指出,我军的后勤保障手段信息化,就是要运用现代的信息技术、基础平台、网络环境和信息资源,推进后勤信息系统与后勤保障装备设施的一体融合,实现保障需求实时可知、保障资源实时可视、保障活动实时可控,使后勤保障能力产生质的飞跃。
目前,我军后勤还处在机械化阶段和信息化全面发展起始阶段,传统因素比较多,现代因素明显不足,与保障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要求差距还比较大。特别是保障手段比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军队后勤落后许多年。廖锡龙说:“建设信息化后勤,对我军而言,尚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有紧迫感,如果不改革创新,就会永远落后。”
科学化改造传统后勤管理
青藏高原,车轮滚滚,满载各类后勤保障物资的集装箱运输车队沿着崎岖山路驶上钢桥。车辆经过时,桥头架设的“射频读写站”逐一识别集装箱上的电子标签,将采集到的物资消息适时传输到军交运输指挥所,指挥员足不出户即可知晓在运物资的全部信息。
而在以前,由于运送物资数额庞大,各类物资统计标准不一,军交指挥员常常被雪片般飞来的各种报表弄得焦头烂额,漏发、误发现象时有发生。
这就是我军科学化改造传统后勤管理的缩影。推进后勤管理科学化,就是向科学管理要效益、要保障力、要战斗力,努力走出一条投入较少、效益较高的后勤现代化建设路子。为提高后勤管理水平,我军加强后勤法规和标准化体系。“十五”时期以来,全军后勤标准制度进行了全面清理,废除了一大批过时的标准,新修订和制定各类后勤法规、规章300多件。
目前,世界发达国家军队的后勤管理科学化水平已经达到了很高的程度,基本上实现了程序化、标准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管理。比如美军在经费管理上,军费的投向投量全部跟着规划走,预算执行单位只见指标不见钱,各级领导和机关几乎没有自主调配权,决算结果必须对外公布,各类供应保障严格按标准制度执行,刚性很强,基本消除了人为因素和感情色彩,办事效率和管理效益非常高。
与外军相比,我军的后勤管理,传统经验的因素比较多,现代科学管理的含量比较少,尤其是后勤宏观管理的科学水平还比较低,一方面供需矛盾突出,总感到钱不够用;另一方面,损失浪费现象严重,很多钱没有用到刀刃上。今后五年,我军将从优化决策、完善标准、强化监督和厉行节约四个关键环节入手,推进后勤管理科学化。(作者赵建伟为总后宣传部副部长)来源:《瞭望》新闻周刊转自中新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