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报记者 徐结怀 李云飞 奚春山/文栾桦/图
【核心提示】
一所隐藏在大山里的村办小学,不但把乡镇和市区的学生吸引进来,甚至连外省的家长都慕名将孩子送到这里来学习。这所学校显得另类,是因为他们的数学课使用的是没有正式出版的珠心算教材,这里的孩子个个都是小神算。
这是济源市五龙口镇实验小学,许多专家都是这里的常客。校长杨烈全只是一位民办教师。
【效应篇】 “能掐会算”孩子们个个赛“周易”
4月21日上午,记者颇费周折来到了济源市五龙口镇实验小学,学校坐落在国家4A级风景区五龙口景区旁边,山坡上几栋教学楼显得安静而美丽。
杨烈全带着记者走到该校五年级的一个教室,这里正上数学课。年轻的数学老师史晓娜站在讲台上,随口报出“308、254、469、934、256”几个数字相加,话音刚落,下面的孩子便一个个将手高高举起:“我、我……”后排的一个小男孩自信地喊出自己的答案:“2221”不等老师插话,下面的学生齐声喊“对”并向小男孩摆出代表胜利的“V”字形手势。
史晓娜又随口喊出:“2897加5834加3943减6344减8937。”喊数的同时,孩子们伸出手指在空中划动,仿佛在打一把无形的算盘,史晓娜一组数字刚报完,台下又是一片“我”的喊声,有的孩子甚至等不及便站了起来,喊出了正确的答案。
“这些基本的运算很平常。”杨烈全对记者说。这时,史晓娜又在黑板上写上“今天是4月21日,星期六,明年的4月21日是星期几?”台下学生们快速计算,几秒钟后,一个男孩站起来喊道:“星期一!”这种计算速度使人震惊。
记者随后拿出计算器暗中和孩子们“比试”,但几轮下来,往往是还没有把老师念的数字在键盘上摁完,孩子们已经喊出了正确答案,计算器在这些刚上小学的孩子面前完全落败了。
“包子加稀饭”拼出来特色教育
1997年,靠经营煤炭的五龙口镇山口村,花200多万元建成一所能容纳六七百人的五龙口镇实验小学,但本村生源不足80人。
如何吸引生源?1998年11月,在当地村干部带领下,学校20多位老师全体出动,到山东省平度市一所小学参观学习,结果被吓了一跳,“人家学生做算术题不用演草纸,算得很快!”当地孩子之所以如此“神奇”,是因为他们学校推行珠心算教育。
看到了别人的优势,老师们鼓足劲想把经验学回来。考察期间,当地村领导给老师们准备了酒席,老师们没有一人愿坐上桌,弄得领导很尴尬。老师们坚持每餐两个包子、一碗稀饭,考察生活很辛苦。
从山东回来,五龙口镇实验小学也准备在学校里推行珠心算。然而,很多教师根本就不会打算盘。为了尽快补上,老师们一有空就凑到一块学习珠心算,研究珠心算方面的著作,1998年底珠心算就在全校铺开了。
一段时间之后,学生的计算能力让人称奇,一年级学生大部分都会珠心算五六个两位数的加减法,家长也为孩子的“神算”能力惊叹不已,学校名声也传播开来,1999年的招生人数一下突破到657人。
郭启庶可以说是后来改变学校命运的关键人物之一。
时任中国珠心算协会副会长的郭启庶,也是河南财税高等专科学校的一名教授。2001年被请到实验小学后,郭启庶带来了“优因数学”的概念,也打开了“珠心算融入数学课堂”的思路,同时,他还将自己编写的教材带到学校,每学期免费对老师进行培训。同年,五龙口镇实验小学被确立为省级教育科研实验基地。2002年,实验小学在每个年级中都开设一个实验班,班里使用郭启庶编制的教材,而普通班的学生则不放弃珠心算的学习。
家长挤破头想送孩子进山区小学
当地村民说,前几年当地成立了煤炭市场,票子增加了,他们一时应付不过来了。家里7岁的孩子学了珠心算后,成千上万的加减随口就能算出,这让他们觉得很实用,这也是他们挤破头想把孩子送到这所学校的一个原因。
声名鹊起后,来实验小学读书的学生逐年增加,目前在校学生有1200多人。除了本村不到100人外,其余全都是从外地来的。有一年,焦作孟州市教育系统组织老师来考察学习,一名老师看到他们的特色教育后,回去就把自己的孩子给送了过来。
谈起学校的发展,该校教研室主任侯丽语气中充满自豪,每到招生季节,很多人都想通过领导说情把孩子送过来,校长不得不把手机关掉。
学校还吸引了众多专家的目光,有全国数学史学会理事长郭书春、清华大学数学研究所所长冯立升、前台北大学校长李建兴、台湾珠算委员会主任委员叶宗义等。对实验小学的教育模式,叶宗义在一次研讨会上感叹:“来到后让我们刮目相看!”
记者在学校看到的景象,都觉得它和农村小学的“身份”不符。在这里,有漂亮的教学楼、宽阔的操场、多功能的餐厅。音乐教室里,摆满了电子琴,一位女教师正带领一群穿着舞鞋的小学生练拉丁舞。
记者离开实验小学时,发现校园宣传栏里赫然写着:打造特色,创办中国名校。
【争鸣篇】
用传统数学改造现代数学教育
70岁的郭启庶这几天一直在打针,感冒三天了,却不见好。但尽管身体不适,一有闲暇,他还是会坐到电脑前,琢磨他的“优因数学”。现在他的教材只编写到了五年级,他计划编写到初三。
他用电脑和别人不一样,手边还要放把算盘,不时拨弄一下。作为中国珠算协会的会长,郭启庶的家里共有四把算盘,一大三小,每把算盘每粒珠子都磨得锃亮。
郭启庶说,三千多年前,中国人就发明了算盘,可惜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运用,中国人的勾股定理和算盘曾震惊世界。但令人遗憾的是,100多年前,随着西方数学思想的输入,逻辑推理成为中国人的新图腾,算盘的光彩也日渐暗淡。其实中国传统数学是很有生命力的,关键在于后人如何传承、发展。
20世纪70年代,郭启庶和导师陈梓北一起开展了珠算教学实验,在此期间,他仔细研读了一千九百多年前的中国古代数学专著《九章算术》,逐渐形成了用传统数学改造西方现代数学的思想。郭启庶还提出了“珠算符号化”的新理念,他发明了26个算母符号,只要掌握这26个算母,就可以完成一切计算。在“珠算符号化”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基因分析法”,写了80万字的“优因数学”基础理论。
“自制教材”教出了第一名
在“郭启庶版”的教材里,记者看到里面的内容完全有别于普通教材,里面充满了各种和生活有关的题例,其中一道名为“韩信点兵”的题目吸引了大家的注意:校场上士兵在操练,如果排成13个人一队的纵队,最后余11人,如果排成5个人一队的纵队,最后余3个人,请问校场上最少有多少名士兵?
现在河南有两所学校采用郭启庶编写的优因数学实验教材,五龙口镇实验小学是坚持时间最长,而且最为连贯的,从一年级到五年级都在使用。如今该教材还没有正式出版社出版,作为五龙口镇实验小学的校本课程使用。
该教材第五册教分数加减,第七册教开平方的珠算算法,第八册教解五次方程。学生还能用算盘求解棱柱、圆锥等的体积。
现在,四年级的学生数学能力达到甚至超过七年级学生的水平。济源市五龙口镇实验小学的实践还是给郭启庶鼓舞的,第一批用该教材的孩子们已经上五年级了,连续五年使用该教材,数学平均成绩98分,名列全市第一。
成果鉴定:国际地位领先
作为“自制教材”,在实验过程中会不会加重课业负担?会不会影响考试?这种教育能否得到教育系统的认可?
昨日下午,郭启庶在纸上写下:5加4,然后拿起一把算盘,他说:你要想用笔算出5加4等于几,得死记一些公式,实际上5加4等于9,你是背出来的,从符号“5”与“4”本身拼不出9,必须靠记忆。这种方法费时费力,凭借阿拉伯数字仅学会20以内的加减法,需要死记硬背162个式子。还不能混淆,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做过小学教师的郭启庶说。
郭启庶说:中国受西方数学思想影响一百多年了,一时改变不了。现行的数学考试也是要求用笔算,使用优因教学方法计算结果和西方数学计算结果是一样的,但运算过程不同,而现行的考试,往往要求老师列出解题过程,这对学习该教材的学生不利。
河南教育学院的徐玉斌教授也表示,之前曾了解五龙口镇实验小学教学实验的成绩。对于实验班使用“郭启庶版”教材的问题,徐教授认为教材的使用应规范、不能乱用,但是也可以在一定基础上进行尝试,经过严格审查,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进行实验性质的使用也未尝不可,毕竟,这份教材取得的成绩和成果大家有目共睹。
早在2004年8月,五龙口镇实验小学的省级课题《珠心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研究》就顺利结题,通过教育厅鉴定后,又作为科技成果,通过省科技厅的鉴定,专家委员会认为:该课题研究在国内具有创新性,在国际上具有领先地位。
【困境篇】
辞退民师,也辞退了名师
卫静进入五龙口镇实验小学时只有18岁,从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幼师专业毕业,她很幸运地成为一位小学教师,并且非常幸运地随学校外出学习珠心算,是学校5位优因教学核心教师里年纪最小的一位。
因为解决不了编制,卫静一直是位编外教师,每月工资不到三百元。“五龙口镇实验小学有一种精神伴随着大家,只是这种精神在现实面前有些不堪一击。”卫静说,那时每到发工资,从来没有人问对方拿了多少钱。
在她的记忆里,2005年是个灾难年。两年前,镇里开始清退民办教师,每次都会清退一半,五龙口镇实验小学的教师也感受到了危机。侯文娟、赵燕枝、李珍珠,优因教学课题组教师一个个都离开了。卫静说自己还有机会留下来,但在那种情况下,开始担心被别人瞧不起,发现自己与公办老师永远不是一个生活圈子里的人。
现在,卫静是济源市区一所私立学校唯一的珠心算教师,工资是以前的5倍多。卫静再没感受到民办教师与公办教师的鸿沟,但感受到的是竞争的压力和挑战。她说,在现在的单位,珠心算开展起来很难,民办学校生源不固定,随时有人插班或离去,不能连贯地教下去,只能当兴趣课在一、二年级开,学生学不深,也学不精。离开的教师远不止这些,还有学校曾经培养的部分年轻教师,随着“一刀切”的政策,被调到更深的山里小学去支教了。杨烈全说,清退的是民师,也是名师。
百万外债,办学条件堪忧
五龙口镇实验小学是当地村民出钱建造的村办小学,但是1200名学生中本村的学生不足百人。对于本村学生,学杂费全部免除,“就连练习本都不用花钱”,但对于外地学生,教育主管部门又不准学校擅自收费。现在学校发展资金来源主要靠借读费和免除杂费后政府拨付的杂费。
学校实行寄宿制,侯丽说:“学生宿舍比较拥挤,床位紧张,我们的招生人数都是根据空余床位多少来定。”记者看到,21平方米的房子里住了24名学生。教学上,老师们自制了很多教具;除了接待室比较阔绰现代,其他设施都显得拥挤,领导也是四五个人挤在一个小办公室里。学校要发展,越不过资金的“瓶颈”。
五龙口镇实验小学在珠心算研究领域名声不胫而走,参观考察者络绎不绝,而部分接待也成了学校的沉重包袱。杨烈全说,经常接到外地专家要来学校考察的电话,类似的电话总让他心情复杂。他说,欢迎参观,却从来不敢主动邀请。
据介绍,村里投资景区,经济连年滑坡,创办学校时还欠下60多万元外债,至今没有还清;学校这些年又投资了一些项目,新欠外债也有50多万元,加起来一共上百万元的债务。
【对话篇】
全国唯一民师校长:辞退后还来看校门
在民办教师已宣布退出历史舞台的今天,杨烈全成了济源乃至全国教育界仅存的有着民办教师身份的校长,在学校“名师”流失、外债沉重的发展路上尴尬坚守,一段对话展示了杨烈全的内心忧虑。
记者(以下简称记):教师流失对学校损失大吗?
杨烈全(以下简称杨):政策规定,2003年至2005年无条件辞退民师,大势所趋。现在学校的优因教学开展起来有点难度,当初的那些教师经验丰富,现在的新老师经验不足,学校发展后劲不足。
记:流失的教师似乎过得比现在好吧?
杨:他们目前的工资都是两千元左右,但珠心算教学做起来很难,只能做兴趣班来教。我对他们跟踪了解过,发现离开我们的大环境一切都很艰难。我们的数学教育实质上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沉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汲取了民族传统中的养料。我们的学生写数学日记,在山里搞标本记录一朵花从开到败的全部过程,还有很多活动,我们这里不搞揠苗助长,一切都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记:你本人有没有想过离开?
杨:想过,2005年8月,是辞退所有民师的最后期限,我的课题组核心教师纷纷离去,我也做出了离开的决定。那天镇领导把我叫到办公室,以镇党委的名义与我交谈去留问题。结果是我的工资涨到600元,副校长的工资涨到400元,继续留校。
记:有没有民办学校邀请你加盟?
杨:有民办学校邀请我,他们开出的工资高得让我发晕。我之所以还没有离开,有三个原因:一是经我的手学校欠下了50万元外债,都是从我的亲戚朋友那里借的,还没有还上;二是人生有多少个十年啊,我已经付出那么多,情感上难以割舍;三是镇领导、村支书、教体局领导,都不让我走,说明学校的发展可能还需要我。
记:还有机会转成公办教师吗?
杨:政策摆在那里,没有任何机会。我可能是全国唯一的民师校长,随时准备着告老还乡。我经常和副校长谈心,要是辞退了,就来学校看大门。
记:作为一位小学校长,你有什么理想?
杨:没敢想,我们太平常了,努力去做好,不谈理想,但只要在这里一天,就会怀着一种使命感。
【互动篇】
另类山村小学等您献策
对五龙口镇实验小学的办学模式与教学特色,您如果有什么疑问,可以拨打今报热线(0371)65830000,把您关心的问题告诉我们,今报将尽力解答您的提问,欢迎说出您对优因教学的看法,共同为五龙口镇实验小学的出路出谋划策,您还可以在今报热线博客里发表您的见解(https://blog.sina.com.cn/jinbao65830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