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体育场钢结构安装完成内环全景。(记者戴冰)
技术人员在100纳米大角度离子注入机旁,装片前首先要检查每片硅片的洁净度,操作时需要在无尘的空间内进行。(记者戴冰)
“100纳米刻蚀机和离子注入机有了中国造。”这么说的时候,不是深懂技术的人也许还不能深切体会它的重大意义。
只需要加一个注脚,人们就能明白它意味着一种什么样的突破——集成电路是工业生产的“大脑”,生产集成电路需要使用10多种设备,我国以前都依赖进口。如今,其中2项设备能自己制造,我国高端集成电路核心设备技术直接跨越五代,达到了与国际上同步的“8英寸100纳米”装备水平。
2006年,北京中关村在盘点技术突破、跨越成果的时候,人们发现,这是特别丰硕的一年,它集中释放过去几年的积累,也昭示下一个更高的起点。
与此同时,在北京奥运工程的决战之年,依靠着自主创新的力量,在以“鸟巢”、“水立方”等为代表的奥运场馆建设中,“科技奥运”的理念正在全方位地被诠释着。
自主创新,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被高频率地提起,而北京正在缔造一个令人瞩目的“创新之都”。
奥运工程钢材全部中国造
“太美了,太美了。”远远地看着国家体育场——鸟巢,皮埃尔·鲁埃特就不停地赞叹它雄伟和美丽。“了不起,这将是个很棒的体育场。”2007年3月20日,这位法新社社长参观“鸟巢”时喃喃着这些字眼。此时,在“鸟巢”的顶部,忙碌的工人们似乎没有特别留意到这一行人,因为每天,来来往往经过这个工地的人,都在惊叹它的壮观,都对它充满期待。
纯粹用钢铁“编织”一个巨大的椭圆形建筑,恐怕“鸟巢”是一个完美的代表作——这座奥运主会场在创下了全世界跨度最大的钢结构建筑记录的同时,也谱写着一个又一个自主创新的奇迹。
时光“闪回”到2002年10月,在全球44家著名设计单位报名参加投标的奥运会主体育场的建筑概念设计方案中,“鸟巢”方案被最终选中。
这是一个中外联合体的共同设计。在招投标的阶段,就倾注了自主创新的理念。“鸟巢”的独特设计,也注定了它在施工过程中也会遇到独特的难题,在国际上没有现成的参考答案,只有依靠自己的科技创新独立解决。
“鸟巢”结构设计奇特新颖,钢结构双向最大跨度达到313米×266米。如果使用普通钢材,厚度至少要达到220毫米。这样一来,“鸟巢”钢材重量将超过8万吨。而且钢板太厚,焊接起来更难。
钢铁专家知道,一种低合金高强度钢Q460无疑是最合适的材料,它比通常的建筑用钢材强度超出一倍,但国内没有厂家生产,一般从卢森堡、韩国或日本进口。
最后,舞钢啃下了这块“硬骨头”。这家公司的科研人员从2004年9月就开始着手研制Q460,并专门为用在建筑结构上的110毫米Q460厚钢板加强了抗震性能,得出了适当的合金元素配比,实现了110毫米厚建筑用Q460的突破性国产化。
北京奥运工程给了钢铁企业一个绝好的提升科技含量和科研能力的机会。
2005年7月,为“鸟巢”准备的110毫米厚的Q460开始批量生产。700吨Q460,成为了“鸟巢”钢筋铁骨中最坚硬的一部分。同时,首钢、鞍钢等企业也接下了“鸟巢”需要的GJ345D、345C、420C等高强度钢材的生产订单。
在北京奥运工程中,所有钢材全部实现国产。
这还仅仅是一个开端:“鸟巢”支撑柱子的混凝土浇筑,催生了一项“超高矩形钢管永久模板钢筋混凝土斜扭柱施工工艺”,2006年1月20日,这项工艺正式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发明专利。
并不止“鸟巢”一个奥运会场馆结出自主创新的硕果。
细胞组织单元、水泡、肥皂泡,自然界的形态应用在了建筑上,巧妙无比地营造着“游泳中心”所需要的外观氛围,“水立方”是建筑界第一个实现这样结构体系的。
构筑它的过程中,一项项建筑界的从来没有过的标准诞生了:
《新型多面体空间钢架结构设计理论》填补了世界建筑业上的空白;
《国家游泳中心膜结构技术及施工质量验收标准》,国内第一部有关ETFE膜技术及施工的项目标准,填补了国内ETFE膜结构应用的空白;……
名副其实的创新高地
如果创新技术仅停留在技术本身的层次上,不管是外部引进的,还是自主创新的,人们一时无法判断它的价值。市场,却是一个最好的裁判。
2006年12月,欧洲头号半导体生产企业意法半导体公司出资3000万人民币购买北京神州龙芯集成电路设计有限公司的“龙芯2号增强型处理器芯片”5年的技术使用许可权。这是国内首次以技术许可费方式向国外大公司授权使用的核心信息技术,是我国CPU芯片自主核心技术出口的一次重大跨越。
2006年12月8日,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发布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星光”系列数字多媒体芯片在全球累计销售突破1亿枚,并被戴尔、三星、联想、索尼等140多个国内外知名企业批量采用。
从老牌技术输出地、从世界知名企业抛来的订单,给“北京标签”的自主创新技术打了高分。
“北京一批企业获得了从‘卖产品’向‘卖技术’的质的跨越。”北京市科委的统计表明,中关村对首都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2005年园区高新技术企业销售收入占全国高新区总量的1/7,实现增加值相当于当年北京市GDP的14.1%。2004—2006年,园区每年新增百家收入超亿元企业,“亿元企业”总数已达650家。
北京还成了名副其实的“软件之都”。2005年实现增加值310亿元,是2000年的4.5倍;2006年,实现营业收入是2000年的5.1倍,年均增长约30%。2001—2005年,北京软件出口每年以约45%的速度快速增长,出口总量占全国海关出口总额的比重从34%增长到了39%。在中国软件行业协会评出的2006年度中国十大优秀创新软件产品中,北京占了7个。
2005年启动的北京农业育种基础研究创新平台,将国内相关的优秀科技资源以前所未有的规模聚集起来,运行一年来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亩产超过1千公斤的玉米新品种已试种成功,玉米标准DNA指纹库初步建成,并在国际上率先选育出冬性二系杂交小麦新品种。
北京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技术产品扩散地,对全国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更趋明显。技术交易额从2002年的221亿元增长为2006年的697亿元,占全国技术成交总额的38.4%,成交额近42%的技术成果流向全国其他地区。
软件产业已经不再是一个个企业单独的事情,而是一个长长的产业链。“闪联标准”已经成为产业链的核心。通常人们这样定义它的——指在家庭、办公和公共环境中,通过定义一系列的协议标准,支持各种计算机产品、家用电器、通讯产品之间,自动发现、无线互联、资源共享和协同服务。
网友们却是这样生动诠释“闪联”标准的:“有了闪联,你可以很轻松地把电脑中下载的音乐、电影在客厅的电视中播放出来,而电视接收来的节目可以录制在电脑硬盘中,并方便地编辑和传递,手机利用电脑来编辑管理通讯录,电脑和手机协同发送短信等等。”
“闪联”成为面向3C产业的我国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标准,也是由我国企业发起并主导的、自主创新的第一个“中国标准”。
在北京市科委的支持引导下,以标准为纽带的新型企业联盟纷纷建立并得到较大发展。联想集团与国内外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共同推行闪联标准,围绕标准来凝聚企业,研制闪联标准的产品,在国内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基于闪联标准的3C产业链条。缔造“创新之都”的过程中,北京的眼光更长远——2006年,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450亿元,同比增长18.6%。更多的投入,正在孕育更多、更值得期待的创新。(记者耿彩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