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应在一些流行病高发的季节如春季,为儿童注射甲肝疫苗,在秋季为儿童注射流感疫苗等。
宝宝快乐的前提是健康。
特约专家:长沙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副主任 孙边成
免疫规划科科长 张英
主任医师 彭元
今年4月25日,是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其主题为“让每个儿童都能按时接种疫苗是各级政府的责任”。
我国的预防接种历史悠久,十二世纪中国就通过种痘预防天花,这是人类历史上有关预防接种的最早记载。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早在全球消灭天花规划开始之前,我国就着手了消灭天花行动。
这足以看出,我国政府对儿童健康的重视。本期《天天健康》记者特约长沙市疾控中心的专家,并请专家指点儿童接种疫苗相关注意事项。
Ⅰ、Ⅱ类疫苗有何区别
Ⅰ类疫苗是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受种的疫苗,包括国家免疫规划确定的疫苗,各级人民政府在执行国家免疫规划时增加的疫苗,以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卫生主管部门组织的应急接种或者群体性预防接种所使用的疫苗。
我国目前施行的免疫规划,主要是对1周岁儿童进行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和乙型肝炎疫苗的基础免疫及以后的加强免疫,其中基础免疫的这五种疫苗又称作Ⅰ类疫苗,从2005年6月起由国家免费提供,长沙市各级疾控中心和社区卫生保健服务中心疫苗接种点实施接种工作。
Ⅱ类疫苗是指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当前各种新型疫苗相继研制问世,疫苗可预防疾病种类日渐增多,为儿童免疫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控制和消灭多种传染病提供了技术手段,如甲肝疫苗、流行性脑膜炎球菌疫苗、乙脑疫苗、嗜血杆菌疫苗(HiB)、23价肺炎疫苗、水痘疫苗、流行性腮腺炎疫苗、风疹疫苗等。
新生儿接种哪两种疫苗
宝宝出生后,医护人员会按国家免疫规划的程序,开始接种两种疫苗:乙肝疫苗与卡介苗。
乙肝疫苗接种是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依照乙肝疫苗免疫“0-1-6”程序,足月婴儿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第一针次;1月龄接种第二针次;6月龄接种第三针次,剂量均为5ug。
为阻断乙肝母婴传播途径,对于已感染乙肝病毒的孕产妇,在孕期7个月后,每月注射一次乙肝特异性免疫球蛋白(200U)直至分娩,新生儿出生后尽早注射乙肝特异性免疫球蛋白(100U),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乙肝疫苗,剂量加倍或增加初免针次。接种方式为上臂三角肌区肌肉注射。
卡介苗接种是预防结核病,依照卡介苗免疫程序:基础免疫1针次即新生儿出生后第1针,采用皮内注射方式。
由于这两种疫苗几乎同时接种,应分别接种在不同部位,为了有利于观察和规范操作,现在产科医护人员一般采用左手臂接种卡介苗,右手臂接种乙肝疫苗。
注射部位溃破正常吗
婴儿接种卡介苗后,父母可能观察到孩子的注射部位会出现这样的反应:注射后2~4周轻度的红肿和硬结,中间逐渐化成白色的小脓疱,而后可自行吸收,或穿破表皮形成浅表溃疡,直径一般不超过0.5厘米,溃破处有些脓液,然后逐渐结痂,痂皮脱落后留下一个永久性疤痕(又称卡疤,常作为卡介苗免疫成功的标志),少数婴幼儿反应过程长达2~3个月,一般认为这是正常反应。
但如果接种局部红肿硬块加重或扩大,皮下出现波动感并穿刺抽出脓液,则属于严重副反应,需要及时就诊医治。
脊灰糖丸凉开水融化口服
脊髓灰质炎疫苗可预防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为维持无脊髓灰质炎的状态,仍需要按免疫程序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基础免疫共3剂,在幼儿足2月龄时口服第一次,以后在3月龄、4月龄时各服一次,二次口服接种时间间隔至少4周;加强免疫一般4~6周岁进行一次,另可依据本区域脊髓灰质炎流行情况,如暴露于脊髓灰质炎的危险性增大,就应该增加给予1剂脊髓灰质炎疫苗强化免疫。
由于脊髓灰质炎疫苗为口服糖丸剂型,必须在低温下保存,婴幼儿吞咽功能尚未完善,为避免误入气管,采用凉开水融化后喂服较安全,大龄儿童可在家长监护下直接口服。
百白破三联疫苗怎样种
百白破三联疫苗是由百日咳菌苗、白喉及破伤风类毒素组成,可预防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三种疾病。按免疫程序百白破三联疫苗基础免疫4针次:3月龄起始第一针,以后4月龄、5月龄每月一针次(间隔至少4周),第4针次应在18~24月龄之间接种。
加强免疫1针次:建议在4~6岁时加强免疫1针次。接种方式为上臂三角肌区肌肉注射。
哪些情况应暂缓接种
疫苗接种只有在孩子完全健康状态下才更安全、更有效,因此出现以下状况应暂缓或不宜给孩子进行预防接种:
发热、咳嗽等感冒症状或其他急性疾病时;急性传染病(包括恢复期)的患儿,有急性传染病密切接触史而又未过观察期者;神经系统发育不全,如癫痫病患者,不宜进行乙脑疫苗、百日咳疫苗注射;有化脓性皮肤病,过敏性疾病,如鸡蛋蛋白过敏者不能接种麻疹疫苗、流感疫苗;近一个月内注射丙种球蛋白者也不宜接种。
待以上疾病恢复正常后,即可进行常规接种。
接种后父母应如何护理
孩子接种疫苗后有时会出现一些反应,大多数属于注射疫苗后的正常反应,但家长仍需注意观察与护理。 接种部位局部是否发生红、肿、痛、热;随时补充温开水,留意孩子体温是否升高,多数反应轻微,一般1~2天后恢复正常;如有发热,体温超过38.5°C以上,须服退热药,并去专业医师处进行咨询或就诊。